您现在的位置: 台海网 >> 新闻中心 >> 财经 >> 金融.理财  >> 正文

年内439家上市公司收年报问询函 逾六成回复“难产”

www.taihainet.com 来源: 证券日报 用手持设备访问
二维码

  延期回复交易所年报问询函的情况,在A股市场上并不少见。《证券日报》记者综合东方财富Choice数据及上市公司公告获悉,截至6月19日晚8时,今年以来共有267家上市公司申请延期回复年报问询函。其中,25家公司发布再次延期回复问询函的公告。甚至有公司多次申请延期回复年报问询函后,至今仍未披露相关回复,延期已超过一个月。

  “通常情况下,问询函关注到的事项,对公司的经营、财务细节、可持续发展能力等皆有影响。在收到问询函后,上市公司应该组织人员积极回复,让投资者能够更客观地了解公司的状况。”上海明伦律师事务所王智斌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有公司5次延期回复

  距离年报披露季结束已有50天时间,监管机构对上市公司2022年年报的事后审核仍在进行中。沪深北交易所公开信息显示,截至6月19日晚8时,三大交易所共向439家上市公司发出年报问询函,就净利润、毛利率、现金流、商誉、应收账款等重点财务指标进行问询。

  《证券日报》记者以“延期回复”为关键词搜索上市公司公告发现,在439家收到年报问询函的公司中,申请延期回复的家数占比达60.8%。

  具体来看,部分公司多次申请延期。以ST红太阳为例,公司于2023年5月24日收到深交所上市公司管理二部下发的2022年年报问询函,要求公司就年报相关事项于5月31日前做出书面说明并对外披露。

  5月30日晚,临近监管层要求回复问询函的时间,公司发布延期回复年报问询函的公告称,公司无法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年报问询函》的回复工作,申请延期回复《年报问询函》,争取于2023年6月7日前完成回复工作。

  但此后在6月6日、6月13日,公司又先后两次发布再次延期回复年报问询函的公告,申请延期回复年报问询函。

  据记者梳理,目前上市公司最高延期次数为5次。2023年4月12日,ST澄星收到了上交所下发的《关于江苏澄星磷化工股份有限公司2022年年度报告及公司股票申请撤销其他风险警示事项的信息披露监管问询函》。在接连申请5次延期回复后,6月7日,ST澄星终于就监管机构下发的年报问询函内容做出了回复。自该公司收到年报问询函起至最终披露问询函回复公告,历时57天。

  上市公司为何不能就年报问询函做出及时回复,反而一拖再拖,背后究竟有何难言之隐?

  “前期没有回复是因为年报问询函里需要中介机构核查的内容比较多,除了需要年审会计师发表意见外,还要求律师发表意见。本着负责任和谨慎的态度,中介机构在原有审计等工作的基础上做了进一步的核查,工作更细致一些,所以耽搁了些时间。”ST红太阳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有不愿具名的上市公司证券部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依据此前的问询函要求,我们准备了一些内容,在提交监管审核的过程中,监管部门会就相关内容做出进一步的审核,财务数据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细化一下,耗费的时间就会多一些。”

  专家呼吁公司及时回复

  在专业人士看来,上市公司不及时回复交易所年报问询函,所引发的后果是比较严重的。

  广科管理咨询首席策略师沈萌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年报是上市公司向投资者进行年度总结的重要工具,也是投资者了解上市公司最重要的窗口,因此年报质量至关重要,同时也是监管机构关注的要点。如果是因为问题复杂,无法在短时间内做好准备,可以申请延期,但如果没有令人信服的理由,延期就变成一种拖延战术,会削弱上市公司的可信度。”

  “拖延回复监管问询,是公司管理层不作为的一种表现,除非相关高管能够证明其自身已勤勉履职、没有过错,否则公司管理层成员亦可能被处以纪律处分。如果拖延回复涉及了‘不正当披露’,导致投资者受到损失,最终引发的后果也是比较严重的。”王智斌告诉记者。

  从过往案例来看,有上市公司因长时间拖延回复问询函受到了监管处罚。2022年3月份至7月份,科创板某公司收到了包括年报问询函等在内的多个问询,针对上述问询,公司多次未按要求在规定期限内回复,经多次延期及监管督促才予以回复,影响投资者知情权。最终监管部门对公司时任董事长、实控人、总经理及财务总监等予以监管警示。

  “交易所留给上市公司的回复周期也是这么多年监管经验总结下来的一个时间,上市公司拿到问询函后,都会加班加点组织回复,多数都可以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问询函回复。”有不愿具名上市公司董事会秘书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来源: 证券日报

相关新闻
上市公司发力提质 “中特估”基础夯实

南方基金6月16日公告,因募集期内有效认购申请超过募集规模上限,南方中证国新央企科技引领ETF提前结束募集。可见,市场正用“真金白银”表达对“中特估”的看好。   专家认为,资本市场“定价之锚”作用正得到更好发挥,价值重塑将促进“中特估”走实。一方面,央国企改革进一步深化,自身价值和创造能力不断提升;另一方面,包括并购重组等在内的多项政策措施落地...

股权收购悬而未决遭投诉 正威新材年报收监管问询函

6月14日,深交所向正威新材(002201.SZ)下发年报问询函,针对公司2022年度应收账款变动、财务费用、流动性风险、控制权稳定性等,要求其结合相关情况做出书面说明。   公开资料显示,正威新材前身系九鼎新材,于2007年登陆深交所,主要从事玻璃纤维深加工制品、玻璃纤维复合材料以及高性能玻璃纤维、高性能玻璃纤维增强基材的研发、制造和销售。年报数据显示,2022...

超大型IPO可引入“储架”发行模式

近两个月来,受多种因素影响,国内股市出现较大波动。一方面,要着眼当下,正视扰动市场的因素,加强沟通,采取必要措施,提振信心;另一方面,要立足长远,在完善供需平衡机制上下功夫,增强市场内在稳定性和韧性。   我国股市存在过度融资、冲动融资的情况,上市公司上市初期股价高企,两三年后大幅回落的例子并不罕见。在全面注册制下,发行人和中介机构根据市场...

公募基金积极参与定增项目 47家基金今年以来认购额同比增长56%

    记者 王思文     今年以来,公募基金参与上市公司定增的热情持续升温。     记者根据东方财富Choice数据统计,截至6月12日,今年以来共有47家基金公司参与定增投资,较去年同期参与定增投资的42家基金公司增加了5家。从认购总额来看,47家基金公司累计认购规模达448亿元,远高于去年同期的287亿元,同比增幅达到56%。     多位公募基金经理对记者...

沪深交易所发文 5000+上市公司请注意

6月12日晚,沪深交易所分别发文,就日前修订的信息披露工作评价指引公开征求意见。沪深交易所表示,此次修订是为贯彻落实中国证监会《推动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5)》,进一步发挥信息披露工作评价在推动提高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中的作用,意见反馈截止时间为6月26日。   要点速览   加大A类公司支持力度,强化D类公司监督力度,D类公司原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