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台海网 >> 新闻中心 >> 财经 >> 金融.理财  >> 正文

“壳私募”玩不下去了,上千家私募已注销 数十家被罚

www.taihainet.com 来源: 上海证券报 用手持设备访问
二维码

  “最近‘壳私募’业务根本做不了,甚至很难回本。”私募“壳资源”买卖业务者感受到的寒意,正是私募业深刻变革的缩影。

  今年以来,私募监管持续加码,一系列新规进一步规范了私募展业各个环节,极大压缩了设立“橱窗基金”、充当通道及“壳私募”买卖交易的生存空间。在严监管背景下,今年以来上千家私募注销,多家私募加快自查合规风险的步伐,并根据实际情况主动清算“壳产品”,暂停不合规的基金净值披露。

  对私募业来说,大资管、严监管、快出清,可谓一场阵痛与成长交织的改革,但也赋予了行业重新自我定位、规划发展路径的契机。多位业内人士认为,未来私募除了赚钱,更要强化合规底线意识、坚守创造绝对收益的初心、提升专业化水平,做值得投资者信任的资产管理机构。

  出清加速:

  上千家私募注销 数十家被罚

  研究新规、逐条自查、组织监管政策学习讨论会、调整运营细节,这是刘丽(化名)最近经常加班的原因,更是大多数私募管理人正在做的“功课”。

  刘丽是一家百亿级量化私募的合规总监。她坦言,今年以来监管持续加码,“整个行业都‘绷紧了一根弦’,未来展业的每个环节都必须严守合规底线,否则面临的就是被处罚,甚至被注销”。

  从公开信息看,今年以来监管机构进一步规范了私募展业的各个环节。4月28日,中基协就《私募证券投资基金运作指引》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拟对私募基金的募集及存续门槛、组合投资、总杠杆水平等方面予以规范;5月1日,《私募投资基金登记备案办法》(下称“备案办法”)正式生效,对私募基金的高管和股东等均有严格要求,被称为“史上最严”备案登记新规。

  严监管下,很多私募基金管理人积极开展自查。中基协公示信息显示,上海睿郡投资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下称“睿郡投资”)已于5月22日主动注销。对此,睿郡资产发布公告称,睿郡投资实际控制人杜昌勇名下已有一家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上海睿郡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睿郡投资旗下已无在管基金,未来将不再从事证券投资类私募业务,因此公司近期主动向中基协递交注销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的申请。

  2022年以来,主动注销的私募数量明显提升。中基协数据显示,2022年主动注销管理人数量达1356家,是2021年的2.2倍。截至5月30日,今年以来也有近240家私募主动注销。

  除了不断细化完善规则,今年以来,监管部门还通过行政监管措施、清理等方式加快出清 “伪私募”“乱私募”。

  中基协公示信息显示,5月已注销的私募基金逾70家,今年以来,已有1796家私募基金管理人被注销。从年度数据看,今年以来被中基协注销的私募数量创出历史新高。

  与此同时,今年以来中基协多次发布《纪律处分决定书》,多家机构被取消会员资格、撤销管理人登记,涉及10余家私募机构和负责人。十三地证监局则对44家私募基金及其相关负责人开出60张行政监管措施决定书。综合来看,信息披露违规、违反投资者适当性、未充分履行谨慎勤勉义务、未及时向中基协履行报告义务等成为关注重点。

  “野蛮”落幕:

  灰色操作生存空间压缩

  严监管下,私募灰色操作衍生出来的行业走向末路。

  靠“壳私募”买卖赚钱的童瑶(化名),记者找到她的时候,她正在编辑群发各类资质/许可证办理、收转的广告。

  童瑶坦言:“现在‘壳私募’的钱不好赚了,因为中基协要求私募管理人实缴货币资本不低于1000万元,同一实控人设立第二家同类型公司需说明设立合理性,这些新规极大提高了‘囤壳’的成本,而且很多囤的‘壳’不满足新规要求根本无法转让,这生意就很难做下去了,我们在考虑转行做其他业务。”

  买“壳”卖“壳”违规,“壳私募”还可能成为场外配资、非法集资的“载体”,为市场带来风险,为投资者带来潜在损失,因此监管部门一直严厉禁止此类行为,备案办法的发布更是极大压缩了这一灰色操作的生存空间。

  看得到但买不到的“橱窗基金”也玩不转了。此前,一些私募靠长期不开放的小规模产品创造绝对净值,增加曝光量,随后发起设立新产品吸引新客户,以挣得管理费。

  北京某私募人士直言,一些私募借助“饥饿营销”的套路,来激起更多投资者的购买欲望,但最终投资者未必能买到“橱窗”里的基金。而且,超高业绩往往是通过相对激进的操作实现的。该人士介绍称,这种操作是单押个股成长性,或是利用场外期权将杠杆加至10倍甚至20倍。“投资者只看到超高业绩,很容易忽视背后的风险。此前有基金亏了98%,已经为行业敲响警钟。”

  “以后这种‘把戏’的空间不大了。”上述人士说,私募基金(特指私募证券投资基金)一直以“灵活性”著称,但不意味着可以脱离投资本源,也需要组合投资、分散投资,做好风险管理。

  此外,私募基金违规充当“通道”的行为也越来越受到监管重视。某中型私募高管表示,私募成为“通道”,有几种情况:一是不具备私募管理资质的机构或个人,借助有资质的私募发产品;二是私募基金为关联方特殊目的而设立,从而承接关联方的相关需求;三是私募基金产品本身作为通道,“比如买公募产品,解决其清盘问题”。

  近期,深圳证监局发布2023年第3期深圳私募基金监管情况通报提出,私募管理人不得与外部机构或个人“串通”,将私募基金作为通道或工具,以损害私募基金投资者利益为代价,为其他市场参与者提供发行或承销业务便利,并牟取私利。

  常胜秘诀:

  向上生长 向下扎根

  中基协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4月末,我国现有存续私募基金管理人22270家,管理基金规模20.75万亿元。其中,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8658家,管理规模接近6万亿元。

  “不管是管理规模步入20万亿元,还是监管持续发力,都意味着如今私募基金行业又一次站在十字路口,如果走了正确的道路,行业就能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反之则会对行业发展带来致命打击。”重阳投资副董事长汤进喜直言。

  汤进喜表示,私募需要从三个维度来塑造健康的行业文化:首先,坚持投资者利益优先,以保护投资者利益为基础进行产品设计、销售推荐、投资决策、交易运营、客户服务等环节的设置和改善;其次,坚持合规经营,私募基金须通过合规培训、案例教育等方式,将合规内化为员工的自觉行为;最后,提升专业化水平,应通过发现价值、创造价值来获得投资收益,而非短期炒作、内幕交易、操纵市场等违法违规行为。

  明睿资本认为,私募行业有望向“断尾”“管头”和标准化发展迈进,即小规模私募基金出清、大规模私募更加规范。因此,大型私募管理人须在合规体系和风控体系搭建上多下功夫,真正向大型资产管理机构看齐,小私募也应在合规基础上稳健成长,以差异化优势和专业化能力获取投资人信任。

  若以2004年私募阳光化为起点,私募行业已经走过近20个年头。如今,私募基金行业再度面临新的课题:如何在这场改革中成长与蜕变,发挥资产管理机构应有的价值?在多位业内人士看来,管理人要以勇气和智慧向上生长,以远见和坚韧向下扎根,打造平台化、合规化、品牌化的综合能力,方能真正在资管行业大发展浪潮中乘势而上。(记者:马嘉悦 梁银妍 来源:上海证券报

相关新闻
与代销机构"分手",基金公司要"转战"私募赛道?

近日,多家基金公司宣布与部分代销机构终止合作,随后“转战”私募渠道营销,该现象引起了投资者关注。   代销渠道生变   继诺安基金、财通基金官宣与代销机构终止合作后,5月25日,富国基金也发布公告称,经与北京辉腾汇富基金销售有限公司(下称辉腾汇富)协商一致,决定自5月29日起,停止辉腾汇富办理公司旗下基金销售相关业务,包括认购、申购、定期定额投资、...

私募大咖:A股温和向上可期 “AI大战新能源”有好戏

证券时报记者 沈宁   近日,由证券时报社主办、长江证券协办的“迎接复苏,布局未来”——第八届中国“金长江”私募基金发展高峰论坛暨私募评选活动在上海成功举行。   在主题为“大复苏时代的中国股市投资”的圆桌论坛上,聚鸣投资董事长刘晓龙,高毅资产合伙人、首席研究官卓利伟,睿郡资产创始合伙人、执行董事杜昌勇,中欧瑞博董事长吴伟志,以及担任嘉宾主持...

部分百亿私募重仓股浮现 争相布局数字经济板块

随着上市公司一季报陆续披露,不少百亿私募机构重仓股浮出水面,其中,数字经济板块成为争相布局的重点领域之一。   据私募排排网数据统计,截至4月23日,高毅、淡水泉、源峰、仁桥、迎水投资、重阳战略、海南进化论、东方港湾等25家百亿私募机构一季度重仓股曝光,包括海康威视、坤恒顺维、海格通信、甬矽电子等十余只涉及计算机、电子、通信、半导体等数字经济细...

券商“母基金化”进程明显加速 私募子公司迎发展新机遇

近年来,券商“母基金化”进程明显加速。财通证券、长江证券两家券商近日宣布旗下私募子公司浙江财通资本投资有限公司、长江成长资本投资有限公司将出任母基金管理人。受访专业人士表示,地方政府对优秀管理人的需求催生政府引导基金与券商私募子公司合作。母基金对专业基金管理人需求增大的同时,要求也同步提高,券商私募子公司成为母基金管理人首选,这也为券商私...

报告:私募股权投资可重点关注五大行业

中国建银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4月11日发布的《中国投资发展报告(2023)》指出,2023年,私募股权投资市场将逐渐复苏,投资市场向上空间将逐步打开,市场规模能够恢复至2021年的水平。   投资机构可能将会围绕经济复苏、经济安全、产业升级三个方面布局。具体而言,涉及五大行业。   一是大健康。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对于生物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