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台海网 >> 新闻中心 >> 财经 >> 金融.理财  >> 正文

一季度23家公司发行上市 深交所持续关注“一督就撤”情形

www.taihainet.com 来源: 经济参考网 用手持设备访问
二维码

  深交所近日在新一期《深交所发行上市审核动态》(2023年第3期)(简称《审核动态》)中披露了一季度首发、再融资以及重大资产重组的情况。整体来看,一季度深交所共受理首发申请111家,23家公司完成发行上市。其中,主板(核准制)8家、创业板15家,15家创业板公司融资金额258亿元。同时,交易所还通报了创业板公司现场督导案例,对存在会计问题和销售造假情况的拟IPO企业进行了匿名通报处理,并再度强调“申报即担责”。

  一季度首发申请逾百家 终止审核首发44家

  《审核动态》显示,今年一季度,深交所共受理首发申请111家,其中主板受理106家、创业板受理5家;再融资方面,交易所一季度受理相关申请127家,其中主板受理94家、创业板受理33家;重大资产重组受理方面,交易所受理相关申请9家,其中主板受理6家、创业板受理3家。

  一季度召开的26次上市委/并购重组委会议中,审议通过首发44家、再融资10家、重大资产重组3家;否决首发3家;暂缓审议首发1家;1家首发公司申请取消审议。其中,3月份召开的17次上市委/并购重组委会议,审议通过首发26家、再融资4家、重大资产重组3家;否决首发2家;暂缓审议首发1家。此外,一季度终止审核首发44家、再融资终止6家。其中,3月终止审核首发22家、再融资2家。

  上市审核委员会也就此前湖北汇富纳米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不符合首发发行条件、上市条件或信息披露要求的情况做了介绍:发行人主要原材料高度依赖单一供应商,未能充分说明采购价格的公允性,未能充分说明是否具有直接面向市场独立持续经营的能力。发行人不符合《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注册管理办法》第十二条、《深圳证券交易所股票发行上市审核规则》第十八条的规定。

  “申报即担责” 3家创业板首发项目收《监管工作函》

  谈及近期受理环节关注的情况,深交所指出主要存在三方面问题。一是申请文件不齐全,包括未提交保荐人对本次申请符合受理要求的说明、保荐人关于发行人行业等相关事项核对表,涉及的保荐人包括国信证券、国元证券、中金公司;二是申请文件内容缺失,包括首发项目缺少相关主体历史舆情的专项核查报告,内部控制审计报告中缺少发行人自我评价报告,涉及的保荐人包括中信建投、中金公司、华泰联合、国金证券;三是签章不齐全,包括财务报告、关于前次募集资金使用情况的报告缺少公章或签名,重组项目中独立财务顾问核查意见缺少独立财务顾问法定代表人等规则要求人员的签名,涉及的保荐人或独立财务顾问包括国信证券、东兴证券、华英证券、国泰君安。

  《审核动态》中介绍,3月份,深交所针对3家创业板首发项目出具6份《监管工作函》。其中,2家首发项目被提起现场督导后,存在“一督就撤”情形。交易所进而对发行人、中介机构出具《监管工作函》,强调“申报即担责”,督促发行人、中介机构在项目申报前充分了解发行上市相关规定,规范公司治理结构、会计基础工作和内部控制等制度,扎实做好申报工作;另一家首发项目的发行人则由于信息披露质量不高、保荐机构核查把关不到位,被交易所出具了《监管工作函》。另外,发行承销监管方面,深交所在3月份对3家创业板首发项目承销商采取了出具《问询函》的工作措施,问询发行定价论证过程及审慎合理性。

  撤回案例收入真实性存疑 创业板公司“抓典型”

  新一期《审核动态》中,深交所也通报了2个创业板现场督导案例。具体来看,案例1为发行人涉嫌不恰当地以总额法代替净额法确认收入、2021年新增业务的销售真实性存疑。督导过程中,发行人和保荐人主动申请撤回申报。目前深交所正在推进对发行人、中介机构及相关人员的监管处理。案例2为发行人涉嫌存在收入跨期,督导过程中发行人与保荐人主动申请撤回申报。

  “本所对某发行人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实施保荐业务现场督导。聚焦审核重点关注事项,现场督导主要发现两方面问题。”据《审核动态》披露,一是发行人涉嫌不恰当地以总额法代替净额法确认收入。发行人与A公司(2020年、2021年均为发行人第一大客户和第一大供应商)等三家客户既有采购又有销售业务,通过分别签订采购合同、销售合同的方式开展。发行人将其与三家客户的业务均按总额法确认收入。

  而现场督导中发现,发行人无权按照自身意愿使用或处置待加工原材料,无权主导待加工原材料的使用并获得几乎全部经济利益,即涉嫌不能控制待加工原材料。发行人与前述三家客户的业务为受托加工业务,发行人涉嫌不恰当地以总额法代替净额法确认收入。

  《审核动态》披露的第二方面问题是,发行人2021年新增业务的销售真实性问题。现场督导发现,主要产品为光电显示领域电子元器件的发行人,对其2021年新增液晶显示模组业务的主要客户B公司新增业务的销售真实性存疑。具体来看,一是销售物流真实性存疑。督导组访谈发现,B公司主要在丙地接收发行人货物,与物流对账单收货地址明显不符;C公司无“甲地至乙地”的物流线路,且未承接过发行人前述物流业务;相关物流对账单缺少重量、件数等核心字段,且样式存在明显异常。二是发行人与B公司交易的真实性存疑。在发行人为B公司生产的产品中,部分产品无对应的物料清单,部分物料清单系督导组进场后创建;发行人从B公司收到的部分销售回款,与发行人对B公司支付的采购付款,在收款时间、金额方面高度匹配。三是发行人相关方资金流水存在异常。报告期内,4名担任发行人董事、监事的重要股东集中出让股权,股权转让款去向存疑,保荐人未对股权转让款最终流向、是否存在体外资金循环等进行充分核查。

  “针对上述异常情况,发行人和保荐人未能提供合理解释,可能会对发行人是否符合发行上市条件构成重大影响。督导过程中,发行人和保荐人主动申请撤回申报。目前本所正在推进对发行人、中介机构及相关人员的监管处理”,深交所方面表示。

  督导案例2中,交易所现场督导主要发现了发行人涉嫌存在收入跨期的情形:一方面发行人涉嫌提前确认收入。现场督导发现,发行人涉嫌将对A公司(当年第一大客户)一项目2022年的收入提前至2021年确认。另一方面,发行人也涉嫌推迟确认收入。作为分包商,发行人为B上市公司(2020年第一大客户)某项目提供专业设备及安装调试服务,发行人于2020年8月确认对B公司近4000万元的项目收入。现场督导发现,发行人涉嫌将对B公司上述项目应当于2018年确认的收入推迟至2020年确认:一是发行人已于2018年取得B公司出具的项目验收单,显示2018年12月该项目验收通过,且发行人OA系统显示,验收后项目进度变更为“保障运行”。但发行人在2020年12月冲销了该笔收入,改为2020年8月重新确认。二是发行人该项目主要材料出库时间均在2018年。三是B公司2018年年报披露,该项目已于当年整体完成验收,进入试运行阶段。而除客户A公司、B公司以外,发行人对另外5家客户的收入确认亦涉嫌跨期。经保荐人补充核查并测算,对涉嫌跨期的收入进行调整后,发行人2020年、2021年两年净利润累计约为3000万元,低于其申报选择的上市标准。(记者:韦夏怡 北京报道 来源: 经济参考网

相关新闻
一季度国内旅游总人次同比增长46.5%

文化和旅游部4月21日公布2023年一季度国内旅游数据情况。根据国内旅游抽样调查统计结果,2023年一季度,国内旅游总人次12.16亿,比上年同期增加3.86亿,同比增长46.5%。其中,城镇居民国内旅游人次9.44亿,同比增长52.0%;农村居民国内旅游人次2.72亿,同比增长30.1%。   国内旅游收入(旅游总花费)1.30万亿元,比上年增加0.53万亿元,增长69.5%。其中,城镇居民出...

宁德时代一季度净利增557.97% 四大股东持股变动

“宁王”2023年一季度又赚嗨了。   20日盘后,宁德时代发布2023年一季度报告。一季度,宁德时代实现营业收入890.38亿元,同比增加82.91%;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98.22亿元,同比增加557.9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78.00亿元,同比增加698.35%;基本每股收益4.0332元,同比增加526.37%。   据宁德时代一季度报告披露,由于业务规模增...

宁德时代一季度净利同比增557.97%

4月20日晚间,宁德时代发布2023年一季报,公司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890.38亿元,同比增长82.91%;实现归母净利润98.22亿元,同比增长557.97%。宁德时代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一季度研发费用达到46.52亿元,同比增长81.16%。   中国数实融合50人论坛副秘书长胡麒牧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由于公司技术和产品在市场中无可撼动的竞争优势,宁德时代延续了业绩指标高增长,...

中国移动一季度净利同比增9.5%

4月20日晚间,中国移动披露2023年一季报。公告显示,今年一季度,中国移动实现营业收入2507亿元,同比增长10.3%;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81亿元,同比增长9.5%。   从市场表现来看,截至4月20日收盘,中国移动A股收报102.7元/股,年内累计上涨48.88%。当日,以A股股价计算,中国移动总市值达到21945亿元,略高于贵州茅台(21881亿元),再次夺下“股王”桂冠...

商务部:一季度全国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4.9% 吸收外资实现“开门稳”

4月20日,在商务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束珏婷表示,2023年1-3月,全国实际使用外资4084.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9%。吸收外资实现了“开门稳”。具体看,主要呈现四方面的特点:   一是新设外资企业较快增长;二是引资质量持续提升,外资研发中心、制造业引资、新版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等政策效应逐步显现。我国引资结构持续优化;三是部分国家和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