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台海网 >> 新闻中心 >> 财经 >> 金融.理财  >> 正文

多家上市公司“追光” 跨界光伏热潮迭起

www.taihainet.com 来源: 中国证券报 用手持设备访问
二维码

  11月7日,金鸿顺公告称,拟收购德雷射科(廊坊)100%股权,新增光伏领域高端设备制造业务。2022年以来,光伏行业火爆刺激上下游产业新一轮扩产。同时,A股多家上市公司也开始“追光”,纷纷跨界投资光伏产业,各家公司投资方式也不尽相同,有通过收购、设立光伏公司,或是投资新建光伏项目,或是与其他企业共建新公司,进入领域也涵盖了光伏电站、光伏发电、光伏异质结等多个细分赛道。

  30家公司跨界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已有30家上市公司跨界到光伏行业。其中,有从事益智玩具的沐邦高科,有从事乳品行业的皇氏集团,有从事纺织行业的江苏阳光,也有从事专业设备制造的上机数控等。

  在跨界进入后,光伏新玩家近期动作频频。11月1日晚,和邦生物公告称,公司控股子公司安徽阜兴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简称“阜兴科技”)与皇氏集团子公司安徽皇氏绿能科技有限公司(简称“皇氏绿能”)签订长供合作协议,约定阜兴科技向皇氏绿能销售总量不低于25亿片单晶硅片,预计销售金额总计约195亿元(含税)。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两个交易方均是才跨界进入光伏行业不久的新玩家。和邦生物2021年投资建设的阜兴科技10GW N+型超高效单晶太阳能硅片项目现处于试生产过程中,该项目一期启动规模为1.5GW-2GW.资料显示,和邦生物是全球最大的双甘膦供应商,也是国内最大的IDA法制取草甘膦的生产商。

  皇氏集团主营业务则是乳业,公司8月22日公告称,在安徽阜阳经开区投资100亿元建设20GW TopCon超高效太阳能电池和2GW组件项目。

  景气周期持续

  上市公司扎堆跨界光伏行业背后,是光伏产业链的持续火热。此前多家光伏组件企业三季报业绩均呈现大幅增长,需求提振成为光伏企业业绩增长的主因。

  今年下半年以来,国内光伏装机需求保持旺盛,带动行业相关企业盈利。机构表示,行业龙头加码产能,有利于稳固其市场地位。由于供需错配,产业链各环节存在利润分配不均的问题。近年来,光伏硅料、单晶硅片频频涨价,对下游电池片、组件企业的经营造成较大影响。在此背景下,垂直一体化模式成为相关企业的发展重点,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对上游的投资。

  光伏赛道持续火热也推动相关企业加速扩充产能。目前,国内外硅片厂正在积极扩产。对此,业内人士表示,一方面,在传统能源价格上涨背景下,国内光伏企业加速海外一体化产能建设,国产设备商全球化销售优势明显;另一方面,硅料价格处于高位,硅片厂盈利性较好,扩产热情不减。

  机构表示,综合国内外组件消费的情况,预期组件终端博弈情况或加剧。每年四季度往往是我国大型地面光伏电站装机的旺季,今年大概率将延续这样的态势。根据机构预测,2022年全球装机目标在250GW-260GW之间,其中国内装机量达70GW-80GW.四季度的刚性需求将进一步刺激光伏全产业链消费。

  警惕炒作风险

  在多家上市公司发布跨界投资光伏项目后,股价几乎都迎来了短期上涨。在沾“光”即涨的大背景下,更需要关注“追光”的上市公司是转型还是炒作。

  对此,交易所和监管机构也在持续关注。今年6月,养猪巨头正邦科技就因一项400亿元光伏合作项目收到关注函;沐邦高科也因多次披露光伏电池项目收到问询函;纺织企业江苏阳光在披露200亿元光伏合作项目后也引来问询函;而兽药公司绿康生化在宣布拟高溢价跨界收购光伏胶企业后股价收获五连板,监管机构随即下发关注函,质疑其是否迎合热点炒作,随后绿康生化又叫停了该交易。

  同时,跨界新玩家也面临技术和人才储备方面的风险。比如,沐邦高科就在跨界投资TopCon项目的公告中表示,公司目前未从事光伏电池业务,亦无TopCon光伏电池生产技术储备,尚无TopCon电池人才团队,正在积极联络引进相关领域人才,可能存在人才引进不达预期的风险。

  对此,业内人士表示,隔行如隔山,随着新一轮“追光者”扎堆涌入,盲目跟风值得警惕。(来源: 中国证券报

相关新闻
证监会副主席方星海:坚定不移推动资本市场高水平对外开放

据“上交所发布”微信公众号9日消息,中国证监会副主席方星海在2022年上交所国际投资者大会上发表致辞。   方星海表示,中国资本市场的深度和广度体现了中国大市场机遇。目前,中国股票、债券、期货市场规模已居世界第二位,上市公司总市值近80万亿元。A股市场融资稳步增长,今年前三季度沪深交易所IPO筹资额分列全球交易所第一和第二位。多层次资本市场不断健全,...

多家上市公司拟大手笔回购股份

近期,多家上市公司发布回购方案,部分公司回购股份将用于员工持股计划或者股权激励计划。业内人士表示,回购股份用于员工持股计划或股权激励计划,有利于进一步完善上市公司长效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优秀员工的积极性。   回购金额较高   特变电工11月7日晚间发布了股份回购方案,本次回购资金总额不低于5亿元(含),不超过10亿元(含)。回购股份价格不超过32.88元/...

上市公司业绩稳健增长 前三季度营业总收入增长8.51%

截至10月31日,上海、深圳、北京证券交易所共4945家公司披露三季度业绩报告。在新冠肺炎疫情反复、外部通胀高企等因素冲击下,A股上市公司积极应对挑战,资产质量稳步提升,部分行业业绩回暖,新兴产业亮点频现,上市公司作为实体经济“基本盘”的地位不断巩固。   资本市场生态向好   今年前三季度,上市公司经营业绩保持增长,境内市场上市公司共实现营业总收入...

沪市央企控股上市公司前三季度净利润同比增8.5%

随着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迈入收官之年,沪市央企控股上市公司经营业绩持续向好,展现出较强的经营韧性。据统计,截至2022年三季度末,沪市262家央企控股上市公司市值逾15万亿元,在沪市中占比超过三成,相较2020年初市值增幅超过7%,规模持续提升。   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2022年前三季度沪市央企控股上市公司实现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分别为20.78万亿元和2.04万亿元,同...

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加速投放 十大领域上市公司将受益

自9月底央行宣布设立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至今已有一个多月时间。目前,教育、卫生健康、文旅体育等领域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项目迅速落地,相关上市公司显著受益。   川财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陈雳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我国政策鼓励高新技术企业改造和更新设备,加大研发投入。上市公司积极参与设备更新改造,提高生产效能、提升业绩。   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