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发银行9.3亿元票据案日前被证实后,今年以来频发的票据风波所涉资金已超百亿,让原本不为普通人所知的票据市场引起广泛关注。第一财经记者采访发现,除基层银行员工造假外,其中一些案件都与隐身于票据市场的中介不无干系。
票贩子一般都随身携带验票仪
以年初发生的39亿元票据大案及此次的广发银行案为例,多名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表示,这两起票据案都有一个共同点,都是因为票据中介(又称“票贩子”)或与银行有着长期经营起来的“良好”关系,或是操控了小银行的同业账户,导致在回购到期之前,票据资金被中介挪用至股市或其他投资渠道,最终因为出现亏损无法堵漏酿成大案。
更值得关注的是,票贩子可以出现在票据贴现及转贴现的任何一个环节中,通过买票卖票的利差或者撮合银行之间交易来获取利益,且不受到监管。换句话说,只要他们自身不够自律,就能找机会从票据业务中套取资金挪作他用。
“往往在有巨大利息诱惑的时候(股票暴涨)或业务有巨大亏损的时候(错配业务亏损),缺乏风险意识的民间票贩子就会想套出资金,赚取更多的钱或弥补窟窿,最终造成了这样的票据案。”一名资深票贩子张总(化名)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为了堵上“漏洞”,央行与银监会今年以来接连发出通知,加强票据业务的监管。此外,已经曝光的票据案都是操作风险较高的纸票,一些银行已暂停纸票业务,仅支持更为透明且更易受到监管的电票业务。央行近年来也一直大力推广电票,以期从根本上堵住票据市场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