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台海网 >> 新闻中心 >> 财经 >> 财经资讯  >> 正文

三年之约“唤醒”红树林,恒生中国探索生态保护工程创新范本

生态保护和乡村振兴结合 “绿碳+蓝碳”布局可持续发展

www.taihainet.com 来源: 台海网 用手持设备访问
二维码

台海网6月7日讯 每年6月8日是世界海洋日,今年的主题为“新深度唤醒”,旨在激发全球公民对海洋的理解、同情、合作和承诺的新深度。而红树林作为“海岸卫士”、“海洋绿肺”,自然成为世界海洋日备受瞩目的议题之一。

根据2020年自然资源部和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发布的《红树林保护和修复专项行动计划(2020-2025年)》,到2025年将营造和修复红树林18800公顷,其中营造红树林9050公顷,修复现有红树林9750公顷。福建省是中国红树林自然分布最北的省份,也是中国人工营造红树林历史最悠久的省份。从2022年开始,恒生银行(中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恒生中国”)与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以下简称“SEE基金会”)合作,走进福建省罗源县,开展为期三年的“种·未来”蓝碳生态系统红树林保护修复项目(以下简称“种·未来”红树林项目),通过修复、种植红树植物,逐步恢复当地滨海湿地红树生态系统。

以“三分种、七分管” 助力“海洋绿肺”生态修复及保护

“没膝的泥泞几乎让人寸步难行,更不用提灼烧皮肤的烈日和尾随而至的蚊虫。”时间已经过去一年,来自恒生中国厦门分行的葛肇平依然能清晰地回忆起去年6月份在福建罗源湾做志愿者的经历。当时她参与的是在滩涂上种植红树植物秋茄胚轴的工作,“工作人员向我们介绍,秋茄胚轴只能人工种植,而且插植胚轴时深度应该为胚轴的三分一到二分之一。因为滩涂站立过久会越陷越深,所以要‘快、狠、准’地完成插植工作。”而据悉,秋茄胚轴种植已经是红树林人工种植中相对简单的一步,滩涂地势高低不平,要保证胚轴存活生根,前期的滩涂整治,后期的人工管护、补植补种等更是缺一不可。

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教授、中国生态学学会红树林生态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王文卿从1991年开始投身红树林研究,至今已有三十多年时间。作为SEE基金会红树林保护科学顾问,王文卿教授和团队长期关注并指导“种·未来”红树林生态系统改造项目。回忆起项目过往三年的点滴,他十分感概:“红树林种植是‘三分种、七分管’。”王文卿教授表示,“红树林生态系统非常脆弱,它们对来自陆地、海洋、大气、土壤的自然环境变异,以及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都十分敏感,此外红树林还对海水的盐度、含氧量、有机物浓度、PH值也都有严苛的要求,突发极端天气也将影响红树林苗木存活。”

“项目所在地罗源县自带的突发极端天气,是让项目头疼的‘拦路虎’之一。“王文卿教授表示,沿海城市的天气情况是影响红树林苗木存活率的关键因素,为此项目特地设置了临时性的苗木种植区,以便及时补苗。“从我们在全国范围的调查来看,一些红树林种植项目因其成活率偏低称不上成功。而在罗源湾,通过高程控制,‘宜林则林,宜滩则滩’的理念,这一境况有了很大改善。如今‘种·未来’红树林项目2022年在罗源湾巽屿村种下的树苗,成活率已达到90%以上。”

外来物种互花米草是红树林的另一大威胁,它们根系发达、繁殖力强、种群扩散快、入侵力强,在全国多地沿海滩涂泛滥,造成“草长人退”的状况,极大威胁滨海地区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安全。据了解,互花米草的清除一亩互花米草需要三至五千元,不仅清除困难、作业成本高、除治后易复发、短期集中除治存生态风险等制约因素凸显。除了经济成本高以外,社区关系协调也是一个大难题。在沿海滩涂填海造地、工业建设、海边养殖,诸多现代人类活动占的都是原本适宜种红树林的生长地。沿海居民“靠海吃海”,要他们愿意配合红树林的保护修复工作,并非易事。

企业力量的加入成为了新的破局思路。除了提供资金支持,恒生中国“种·未来”红树林项目在启动前就由罗源县林业局牵头,成立包括当地政府和项目所在地村委会代表组成的协调小组。通过与社区居民定期沟通,协调小组将项目的目标、活动内容等明确告知社区居民,保证项目的透明度,同时深入考量社区居民的可参与性及各种潜在收益,鼓励社区居民参与到项目工程的实施、后期管养中,形成一种“人人参与,人人获益”的良性模式。

恒生中国企业传讯及社区投资总监尚擎红表示:“早在2022年规划立项时,恒生中国‘种·未来’红树林项目就不仅仅着眼于红树林生态修复,更多地是希望回归到‘人’和本地社区营造本身。只有真正将人和自然深度绑定,让其感受到其中的价值所在,才能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从生态保护到乡村振兴

在恒生中国、SEE基金会、厦门大学以及当地政府的多方合作下,“种·未来”红树林项目和当地社区产业发展密切结合,在周边社区探索生态友好型的生产模式,包括在修复的滩涂上开展可持续水产养殖培训(缢蛏、泥蚶、牡蛎等),实验养殖海鸭群等方式,提升当地农产品品质,追求红树林保护与社区发展平衡。

三年过去,“种·未来”红树林项目已经在福建省罗源县修复了100亩退化的红树林,罗源县松山镇巽屿村和碧里乡碧里村的滨海滩涂也正一点点发生着变化。随着罗源湾越来越多的红树植被得到了恢复,红树林枝繁叶茂,疏密有致,与海水浑然一体,时有白鹭在林间穿行翩飞,宛若一幅徐徐展开的水墨画卷。

通过修复并形成集中连片的红树林,提升所在区域人居环境,当地旅游资源也得到大幅改善。SEE基金会曾委托福建观鸟会团队在2023年上半年罗源湾开展了6次候鸟生物多样性监测,监测到鸟种106种,共19155只。其中包括国家重点保护野生鸟类8种,比如国家一级保护野生鸟类黑脸琵鹭、卷羽鹈鹕、黑嘴鸥等等。这些珍稀鸟类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观赏,成功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并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增加当地居民的经济收入。据估算,项目直接受益居民为两个修复地块所在社区(巽屿村及碧里村)约6000人,并使罗源湾及周边社区约25万人间接受益。

如今,“种·未来”红树林项目的100亩地已成为当地探索生态保护和乡村振兴结合的一个“试验区”,在提升红树林生态系统质量和功能的同时,探索保护生物多样性,带动周边社区发展,从而构建一个完整且创新的生态保护工程范本。

以“绿碳+蓝碳”双概念探索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保模式

在国际社会中,“蓝碳”和“绿碳”的双重发展策略被广泛评价为应对气候变化和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作为恒生中国的重点可持续公益项目之一,“种·未来”系列项目除了在福建启动了“蓝碳”概念的红树林保护修复项目以外,还在四川落地了“绿碳”概念的森林保护修复项目,通过巩固提升红树林、湿地和森林生态系统固碳能力,增强当地生态系统和社区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此外,“种·未来”生物多样性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项目也在云南省开展,探索传统种质资源保护模式,保护生物多样性。

“生态恢复是一个多面体,通过‘蓝碳’和‘绿碳’双管齐下的生态修复模式,恒生中国结合当地生态特点及社区属性,探索出了一套创新的在地可持续发展模式。”恒生中国企业传讯及社区投资总监尚擎红表示。

节能降碳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生态修复反哺的不仅仅是生态,而是整个社会绿色健康的发展与运行,而金融则是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的“助推器”。2022年,恒生中国“种·未来”项目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七次缔约方大会(COP27)和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先后亮相。“那是恒生中国向世界展现我们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参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责任与决心。”恒生中国副董事长兼行长宋跃升表示,“可持续发展并不是一个单方面的项目,它是需要从环境、生态、社区各个方面综合考虑的一个生态保护及修复工程。而未来我们将继续探索更加多元共赢的可持续实践举措,为经济发展、社会服务以及生态环境保护贡献力量。”

相关新闻
公益有光 | 平安养老险荣获“2021-2023年乡村振兴‘三村工程’先进单位”

5月27日,中国平安成立36周年司庆暨三省推广启动大会顺利召开。会上,平安养老险获“2021-2023年乡村振兴‘三村工程’先进单位”荣誉表彰。 过去三年间,平安养老险始终坚持金融为民,在平安集团的指导下,通过保险、现金、物资捐赠等形式,持续开展公益及志愿者行动,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积极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2021-2023年间,累计投入超3700万元。 多维度...

乡约福建:仙草冻制作的新传承

“我爷爷奶奶那一代人就开始做仙草冻,每逢赶圩都会拿到市场上去卖。”今年57岁的福建省南平市顺昌县仁寿镇仁寿村村民黄美珠,靠自己一双勤劳的双手,在乡村振兴致富增收的道路上越走越宽。 黄美珠正认真挑出干仙草中的杂草。黄杰敏 摄   如今,黄美珠成为远近闻名的南平市级非物...

漳州长泰区: 培育有道 让“好苗子”破土而出

长泰区加强村级后备力量储备,建强乡村振兴人才队伍——   培育有道 让“好苗子”破土而出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培优育强村干部队伍是乡村振兴的题中之义,该如何答好这道“必答题”?长泰区有了破解之道——实施村级后备力量培育储备三年行动,出台《长泰区村(社区)自聘人员管理办法》,从岗位职数、资格条件、审批流程、监督管理等四方面着手,筑牢村级...

乡村振兴丨“老村长”返乡创业记【图】

  这是5月15日拍摄的红瓦房村一景(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陈欣波 摄   一名红瓦房村的村民(左)在为游客制作小吃(5月15日摄)。   新华社记者 陈欣波 摄   这是5月15日拍摄的直播小院(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陈欣波 摄   “老村长”赵朝鹏在第七届中...

推进乡村振兴漳州获省级补助1100万元

台海网5月23日讯 (海峡导报记者 刘龙)近日,省财政厅、省农业农村厅下达2024年省级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9240万元,支持各地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其中,漳州获得补助资金1100万元。   根据相关政策,对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支持对象的省级以上财政补助资金为每村50万元。其中,根据《福建省财政厅 福建省农业农村厅关于提前下达2024年度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