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味面制品(俗称“辣条”)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个新的方便食品品类,年产值近500亿元。7月5日,由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主办的“调味面制品行业标准发布会暨产业高质量发展探讨会”上发布了《调味面制品》行业标准(以下简称:新标准),新标准将于今年10月1日正式实施。
在新标准之下,“辣条”生产工艺是否会持续提高,“辣条”是否会朝着更健康、更安全的方向发展?从2007年河南首个地方标准出台,到国家市场监管总局首次明确将调味面制品划归“方便食品”进行管理,再到新标准将于今年10月1日起正式实施。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名誉理事长孟素荷对此表示,与方便面、啤酒不同,调味面制品行业是一个土生土长的草根行业,其工业化之路靠着自己一步一步地探索前行,其中“标准建设”是筑牢和引领行业高质量发展的科学基石。
孟素荷指出,“标准建设”提升了“辣条”企业进入的门坎——企业数量从10年前的4000余家大浪淘沙至150余家,企业数量大幅减少后,产值反而形成从50亿元到500亿元的增长。这说明了“标准建设”对行业引领的重要性,对其他新生行业的成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对于“辣条”行业的未来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一级巡视员张晓峰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加强标准的宣贯和执行力度,希望学会通过多种形式向行业加大宣传的力度,引导和督促广大生产企业认真贯彻执行标准,进一步加强规范生产、检验。二是持续创新,开发优质产品,不断满足消费者对高品质产品的需求。三是推进数字化转型,促进产业的升级,以数字化赋能助力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科学研究院谭斌研究员代表起草组对新标准进行了解读。他表示,标准的一大亮点是对“调味面制品”做出了统一的定义,即以小麦粉为主要原料,添加食品辅料和食品添加剂,经配料、挤压熟化、成型、调味、包装而成的即食型方便食品。
“新标准还对原料的感观和理化指标等做出了明确要求。在理化指标方面,响应了国家‘三减’的号召,规定脂肪超出的限定是小于或等于27,氯化物小于或等于4%。同时要求通过技术的革新和进步来实现降盐、降脂且不影响产品的货架期。”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北京工商大学校长孙宝国指出,我国的食品工业目前已进入以“风味与健康”为导向的深度转型期。以小麦为主要原料的调味面制品走出了一条成功的发展道路,未来还将凭借独特的风味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另一方面,科技创新与管理创新应有机结合。“大食物观”的建立,创新了过去食品工业的范围和概念,当诸多新食品、新的食物源走向市场时,需要的不仅是食品科技和企业界的创新,同时需要政策的跟进、管理的创新,急需在“最严谨的标准”这一框架内早日完成,未来还要根据调味面制品发展的实际情况不断跟进和完善标准。
市场监管总局食品抽检司二级巡视员郝明虹介绍,2021年,全国市场监管部门开展食品安全监督抽检695万余批次,监督抽检总体不合格率为2.69%。其中,调味面制品抽检约4.5万批次,抽检不合格率低于1.3%,较市场监管总局专项整治前大幅度降低,低于总体食品抽检不合格率。
卫龙美味全球控股有限公司参与制定了新标准,据董事长刘卫平介绍,该企业将自己的生产经验、技术能力应用于新行业标准的制定。近几年调味面制品行业得到快速发展,近5年来国内调味面制品复合增长率在9.4%,在休闲食品中排行第二位。“我们希望行业发展不仅求速,更要求稳求质。”刘卫平说,眼下当务之急是扭转消费者对调味面制品行业门槛较低、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的负面认知,而新标准的制定实施对调味面制品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至关重要。(来源:中国经济网 记者 王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