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网7月11日讯 (海峡导报记者 杨晓辉 见习记者 张雨歆 通讯员 雷飏)两个多月,314个团队、176个项目参与……7月10日下午,中美青年创客大赛厦门分站赛圆满落幕,《武斗魔垫》和《伊衣——智能缝纫助手》等6个项目获得特等奖,进军全国总决赛,另有两个优秀项目列入总决赛候补。
覆盖76所学校176个项目报名参赛
中美青年创客大赛由教育部主办,是中美人文交流旗舰项目,受到两国政府高度重视,自2014年起已连续八年成功举办。
本届大赛以“共创未来”为主题,倡导青年创客聚焦“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探索韧性社区、环境教育、低碳环保、食物系统、危机应对、健康福祉、清洁能源、绿色交通、循环经济等领域的创新机遇,结合未来思维和设计创新,运用前沿科技和开源工具,打造兼具社会意义和产业价值的全新作品。
厦门分赛区由省教育厅主办,厦门大学承办,厦门火炬高新区管委会提供支持。自4月中旬启动以来,分赛区报名人数1187人,团队314个,成功提交项目176个,覆盖学校76所。经过评审,最终有25支队伍,近110人进入分赛区的决赛选拔。
站位高视野广多个获奖项目进入孵化
在决赛环节的创客马拉松里,选手们历经48小时高强度的脑力激荡,废寝忘食地打磨作品,以严谨务实、精益求精的态度追求完美目标。厦门大学教务处处长王程教授欣喜点赞:“你们在比赛中聚精会神、全力以赴的模样,正是青年创客最真实的写照。”
经八年沉淀,中美青年创客大赛厦门分站赛已成为福建省创意创新创业独具影响力的品牌赛事。“与往届相比,学生们的视野有了明显扩大。”厦门分赛区评委曾庆利说,青年学生能够根据国家政策、社会关注点入手做产品设计,作品质量也有明显提升。
坐落于火炬高新区(软件园三期)的派美特-INTEL联合创新加速器,是国家级专业众创空间。大赛评委、厦门派美特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毛连华告诉导报记者,从赞助第一届大赛以来,他们就不断寻找好项目加以孵化,“已经投资几个项目,目前进展良好”。
2015年以来,分赛区选送的作品共获总决赛冠军1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6项,而且省内高校多支参赛团队赛后继续创业孵化。2015年,“手机机器人”团队孵化的公司已获多轮融资;2016年,“打打”团队开发的智能拳击球在小米众筹成功,金额超过400万元,公司已走上良性轨道。
火炬链接校企推动青年创新创业成长
自2015年厦门大学首度承办该项赛事以来,厦门火炬高新区管委会即在比赛筹备、举办和资源对接等方面给予长期坚定支持。管委会与厦大共建厦大-火炬极客空间,并于2016年成为厦大唯一入选科技部备案的国家级众创空间,更成为中美青年创客交流中心的落脚点和厦大最重要的双创基地。
作为厦门创新驱动发展主引擎、“三高”企业集聚地、厦门千亿产业链(群)主要载体以及创新创业重要平台,30年来,火炬高新区已形成“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全链条孵化体系,可为创新创业企业的不同阶段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火炬高新区管委会有关负责人表示,火炬高新区将持续厚植青年人才培养、项目创新孵化的沃土,促进创新创业企业与高新区同发展、共成长。
项目点击
伊衣——智能缝纫助手
提到旧衣改造,通常需要较为专业的设计能力和缝纫技巧。而在本次大赛中,一个能够降低制衣门槛,助力旧衣再利用的项目吸引了大家的注意。福州大学工艺美院工业设计专业的董丽雅是厦门赛区特等奖“伊衣——智能缝纫助手”项目的代表,她与来自福建农林大学、美国康奈尔大学等4位成员共同提出了智能旧衣改造的设想。
该项目聚焦于旧衣改造,采用软件硬件相结合的方式,能够通过智能扫描为用户分析旧衣材质、印花等可再生部分并为其提供改造建议和投影指导,目前已有了较为成型的软件设计样板。
面对将要到来的总决赛,董丽雅表示,将与团队成员一起,在方案的基础上,继续完善系统的软硬件建设,达成可演示、可运行的模式,争取获得好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