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心勃勃的改造计划,脱胎于“中关村创业大街”
麦乐迪的离去
它被蓝色的幕布围住三面,在它旁边,形色匆忙的行人在北京2016年7月21日的大雨中匆匆走过,溅起水花。这家位于大慧寺路与中关村南大街交口处的麦乐迪KTV,正在被装修。
很少有人会注意到这一微小的变化。拐角处便利店的店员会告诉你的是:这家KTV最近合同到期,该区域将会改装成办公室。
这位店员不知道的是,麦乐迪的离去不是一个个例,也不是一次偶然。
在2015年10月由中关村核心区(海淀)发布《中关村大街发展规划》已经明确表示,要将全长7.2公里的中关村大街升级为创业一条街。
2016年4月8日,该项目的运营主体——北京中关村大街运营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街公司”)正式挂牌,该公司由中关村发展集团、海淀区国有资产投资公司、启迪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联合组建,该公司计划在2016年组建三支总额达85亿元的基金,用于大街从物业到产业的改造升级。
这场不易被人察觉、缓慢零星但却雄心勃勃的改造计划,脱胎于离麦乐迪KTV并不远的“中关村创业大街”。
在过去两年间,不过300米长的“中关村创业大街”,成为北京乃至中国新地标,它是中国正在掀起一场“双创”运动的精神图腾。
2015年5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考察了“中关村创业大街”,随后北京中关村核心区(海淀)启动了对离“中关村创业大街”不远的中关村大街的改造工程——政府希望能够将那条300米小街身上的科技和创新创业的基因移植到眼前这条7.2公里的中关村大街上。
被政府圈定的这7.2公里,北至北京大学东门,南至国家图书馆附近的白石桥南。现在,改造工程正在逐渐渗透,扩散。
如果乘坐“运通105”路公交车,从圆明园东门到白石桥南站贯穿整个中关村大街,在下雨天略显拥挤的晚高峰可能需要接近半个小时,一路上会路过12个公交站。
在整个路途中,如果细心观察,就可以察觉到整个中关村连贯起来的复杂性:高校和机构的大院构成了一个个封闭的空间,间隔中点缀着36座写字楼、8处小批发市场和电子商城、8处购物中心、22处星级酒店和快捷酒店,剩余的空隙则填充着临街的门店和多处住宅。
这些都是视线可及的范围所能观察到的,而这些视线可及的范围正是中关村大街升级计划中的重点区域,按照大街公司方面介绍,升级包括从白石桥南至北京大学7.2公里道路以及两旁“视线可及”的各项物业。
在这个范围内的升级离不开其中各种“大院”和大型写字楼的支持,在中关村大街运营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成立的当天,这家公司便与沿线的22家大中院校和企事业单位签署了共建倡议书和合作协议。
这种合作更多的是一种支持,双方会共同协商解决一些中关村的整体规划。比如一些高校的院墙分割了街区,双方可以协商如何处理能够既保证校区治安,又让单位小环境和街区的景观融合在一起。
改变并不会突然就出现,也不会突然就完成。正如新陈代谢一般,一个旧的细胞衰老了,一个新的细胞就会顶替上,而在中关村,可能就会是一个餐厅撤离了,一个创业孵化器随即补上。这种替代和改造将会成为中关村大街未来数年的一种常态,从而渐次地,带来一个新的中关村大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