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就是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做一件伟大的事,一起受苦,一起享受成功的喜悦。”项立刚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说。
曾经的标签——媒体人,在2006年被43岁的项立刚掀了过去;今年53岁的他,是720健康科技的创始人。10年过去,创业者项立刚仍在路上。
创办过《通信世界》、飞象网,也做过失败的公司,没有显赫背景的项立刚,20多年深耕通信行业,见惯了这个行业的兴衰起伏。其看似不够辉煌的人生故事,真实地诠释着这个时代大多数人不懈奋斗的“平凡之路”;其横跨媒体、互联网、通信领域的创业经历,也在证明“知识创造财富”并非一纸空文。
他相信,尽管种下晚稻,但也会有谷穗压枝的一天。
项立刚
通信媒体老兵
作为通信行业知名观察家,项立刚的成名其实并不早。
早年中专毕业后,他在安徽芜湖一晃做了7年会计,后来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攻读研究生,毕业以后,他进入人民邮电出版社成为一名普通的集邮图书编辑,开始了自己的媒体生涯。
“当年全国邮市都非常火,”项立刚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专访时说,“但我觉得做集邮图书是边缘的边缘,并没有太大的前途。1996年,我拿出了所有积蓄购买计算机,那是一台联想586。”
正是这笔对自己的投资,结下了他与通信、媒体、互联网的缘分。
“那时候的计算机能干什么?我不知道。我没学过计算机,但我觉得它未来一定会在我们社会生活中扮演很重要角色,”项立刚说,“我每天把系统装了再卸、卸了再装,然后试各种的软件。用了一年以后,就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不比电脑专家更懂个人计算机,但比专家更懂写作;不比最优秀作者更懂写作,但比写作者更懂个人计算机。上世纪末中国互联网江湖草莽崛起,项立刚迎来了人生中第一次小试牛刀的机遇。
因为学电脑成为趋势,在人民邮电出版社内,他创办了一份《学电脑》杂志。1997年,项立刚被调到人民邮电出版社新成立的市场研究部任主任,从事战略研究。
正是在该岗位上,对通信产业变革趋势已有判断的项立刚,在2000年创办了《通信世界》杂志。“垄断的行业不需要媒体,但市场化的行业需要媒体。”项立刚说。行业变革接踵而至,2000年,中国移动从中国电信剥离,中国通信业改革向市场化方向不断改革。
拿了人民邮电出版社280万元投资的项立刚,在国贸附近一栋普通小楼租下一个房间。当时,IT行业有《计算机世界》,项立刚的目标是,《通信世界》要成为通信行业的《计算机世界》。
创业初期,他一度给员工开不出工资。“但那时候我说会把这本杂志办成通信行业最好的杂志,没有一个人相信,大家都在底下窃窃地笑。”项立刚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说。到了2004年,《通信世界》已经成为通信行业中最有影响力的媒体和现金奶牛。
他是编辑部中唯一拥有体制内身份的媒体人,2006年,离开《通信世界》时,项立刚已是处级干部,时年43岁。
“从《通信世界》出局,我一点不难过,也不后悔,我知道,这是必然的命运。出来,对我更好。”他在《一个四次创业者的心路历程》中写道。他十分欣慰的是,自己离开时,原《通信世界》三分之一的骨干愿意追随其继续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