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预计,如果欧盟对华光伏反倾销成行,那么将直接影响到中国出口到欧洲的全产业链产品共计万亿元的市场体量,对国内光伏行业来说堪称是“灭顶之灾”。
危机来袭,国内光伏业界包括政策、企业层面均开始采取一系列对策。政策方甚至再次酝酿国内光伏中长期市场规模大扩容并辅以稳定补贴。但市场分析普遍悲观,认为占70%国内产品出口份额的欧洲市场将因反倾销而加速萎缩,中国光伏产品将遭遇壁垒,国内光伏行业回天乏力。
破产潮加速反倾销
欧债危机的爆发让欧盟各国用于建光伏电站的补贴大幅削减,这不仅影响到了国内光伏市场的出口,更让其本土的光伏企业生存受到直接冲击。据统计,去年以来,迄今全球光伏领域的60家顶级厂商,已有12家关闭和破产。
近日,又有一家全球15大太阳能组件制造商之一的德国Sovello公司宣布破产,并将解雇所有1000名雇员。该公司负责人称表示,目前除停产外已没有其他办法。
此番对华光伏“双反”的主角Solarworld状况同样不容乐观,去年全年亏损额达39.365亿美元(约合235亿元人民币),去年以来已先后关闭了美国和德国的多条光伏组件生产线。
业内分析指出,欧美光伏企业破产潮的涌现或将倒逼针对中国产品的“双反”举措成为现实,以缓解其企业的生存压力以及破产倒闭后可能引发的就业和人员生活等一系列问题。
中国输往欧盟的产品大多为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欧债危机导致的欧盟经济萎缩抑制了对这些进口消费品的需求。对此,欧洲国际政治经济中心主任弗雷德里克·埃里克松表示,目前欧债危机仍未有丝毫好转迹象,如果接下来危机继续恶化,欧盟从现实考虑势必会增加“贸易防御工事”,帮助欧洲企业与中国对手竞争。
万亿市场规模将受损
8月22日,国内重要的新能源行业组织全联新能源商会组织全国工商界宣布《关于反对欧盟对华光伏反倾销立案的声明》,其中提到,此次Solarworld反倾销调查申请范围涵盖来自中国的全部太阳能产品,总体量近万亿元,涉及到的是中国近百万人和欧洲30万人的就业。一旦欧盟裁定中国输欧光伏产品存在倾销并征收高额倾销税,其负面影响将非常巨大。
英利绿色能源公共关系总监梁田甚至直言,一旦对华光伏产品征收高额关税,一方面将导致我国光伏企业失去竞争优势,被迫退出主要市场,而更为重要的是,国内光伏骨干企业面临的经营困难会引发关联企业破产、银行信贷受损等一系列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他指出,欧盟对华反倾销将直接导致超过3500亿元的产值损失,超过2000亿元的不良贷款风险。
实际上,自美国对华“双反”不断升温至今,国内出口到美国市场的光伏产品金额已连续3个月大幅下滑。今年4月和5月,同比下降幅度均在50%左右。而最新统计显示,6月美国进口中国太阳能产品总值为9960万美元,较去年同期下降近60%。
国内一些地方今年以来的光伏出口额已出现下滑态势。河北省海关统计,今年2至3月,河北光伏出口的萎缩幅度仅为17%和14%,到了6月,同比跌幅已经高达33%。在光伏企业扎堆的浙江省台州市,上半年共出口光伏电池板8628万美元,同比减少36.8%。
广东一家光伏企业负责人对记者表示,国外“双反”措施的频出,对像他这样国外市场比较单一的中小企业来说是打击甚重。“要是现在欧盟展开‘双反’调查的话,估计到年底前一段时间中小光伏企业的日子将更不好过。
国内企业欲海外建厂
面对欧盟对华光伏双反的“山雨欲来”,国内业界最近动作频频希冀力挽狂澜。据了解,在Solarworld提交反倾销调查申请后,国内天合、英利、尚德、阿特斯等四大光伏巨头联合全球近80家企业成立联盟开始到欧盟各国进行集体游说,希望其撤销反倾销调查。
政策层面更是动作频频,继商务部近日受理国内四大多晶硅企业对进口欧盟多晶硅产品提出反倾销调查申请后,国家能源局近日也召集众多专家与行业巨头会商应对欧美双反举措。据称,政策方已在酝酿将国内光伏市场未来规划目标继续大幅上调,并力图保持国内1元/kwh的上网电价2-3年内不变,以积极打开国内光伏市场来寻求替代欧洲市场退出的空白。
尽管国内业界频繁发力,但市场分析普遍对此表示悲观情绪。一位业内人士对记者分析,欧盟市场占据国内光伏产品出口的70%以上,其他海外市场份额约占15%,国内市场更是只占5%不到。即使国内政策方态度再积极,也是“远水解不了近渴”。“如果国内建电站并网问题不解决,预计3年内国内市场难有起色,除非行业能承受类似风电那样大面积‘弃风’局面而宁愿选择让太阳能电站‘晒太阳’。”该人士称。
梁田表示,从目前来看,欧盟对中国光伏产品实施反倾销立案调查几乎已成定局。这将逼迫我国光伏企业到海外设厂,造成中国实体经济外移。
汉能控股一位人士告诉记者,他们现在没有抱太多幻想,已经开始筹备赴德国建厂。尽管这样做将不可避免地大大增加公司的人力和各项财务成本,但已是无奈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