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发布《全国公募基金市场投资者状况调查报告(2020年度)》(以下简称《调查报告》),报告的发布,揭露了我国基民和机构资金投资大数据,一系列有趣儿、有料儿的调查结果出炉。
如何看待基民投资行为的变化,如何完善基金投资者长期持有体验,如何看待机构资金和个人投资上的差异等现象?记者采访了易方达基金宣传策划部总经理助理冯蕾、南方基金、嘉实财富、上海证券基金评价中心负责人刘亦千、上海证券基金评价中心高级基金分析师赵威、汇成基金研究中心等多家公募基金、第三方基金代销机构,以及基金研究机构人士等,共同解读《调查报告》的有趣数据,展现我国基民投资行为的新动向,机构资金投资策略、理念的新变化等。
多位业内人士对上述数据解读,随着资管新规的推进和资管产品的净值化转型,公募基金的长期投资价值凸显,基金的持有期限越来越长,长期投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基金投顾服务在提升基民投资体验、管理收益预期等方面也将发挥更大作用。
不过,他们也提到,在基金行业出现各类积极变化的同时,行业专家呼吁长期投资、价值投资,以更长的考核期限来科学评价基金的投资能力,以获取公募基金更好的长期回报。
公募基金长期价值凸显
通过投资公募基金入市趋势正在形成
中国基金报记者:《调查报告》显示,公募基金投资上,投资者资金来源主要为新增收入和存款,75%左右的投资者是这个选项。“从银行理财产品转入”以及“从股票转入”为次选择,分别有38%、36%的投资者选择,这一数据展现了怎样的趋势?
冯蕾:一方面,数据直观地反映了个人投资者对公募基金的信赖不断增强,通过投资公募基金入市的趋势正在形成。
另一方面,新增收入买基金,反映出老百姓投资理财需求旺盛,公募基金以其投资门槛低、流动性好、透明度高、长期收益可观等优势,赢得了新入场的中小投资者的青睐。
南方基金:近年来,随着“房住不炒”政策调控的逐步深入,中国居民投资理念日益成熟,居民资产配置也逐步走向多元化配置,特别是金融资产配置快速增长。此外,随着互联网在金融领域的持续发展,互联网平台积累的大量终端用户有理财线上化的需求。
相较之下,公募基金作为门槛较低的投资品种,随着基金赚钱效应的显现,公募基金逐渐成为了居民资产配置的重要工具。作为普惠金融的典型代表,公募基金倡导的信义文化促进了财富管理行业的规范发展和法制完善,不断引领和弘扬着长期投资、价值投资、责任投资的理念,日益影响大众投资者的理财观念。
“把资金交给对的人,把时间留给爱的人”,越来越多个人投资者信任并将资金托付给公募基金,利用公募基金进行家庭资产配置,借道公募基金入市已成为居民共享中国资本市场改革发展成果的新潮流。
嘉实财富:数据反映了当前我国居民财富再配置的大趋势。根据瑞信《2021全球财富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末中国是全球第二大财富市场,居民财富规模总量约75万亿美元,因此居民财富管理的需求呈现爆发的趋势。
刘亦千:从调查结果来看,个人投资者整体对公募基金的投资主要来自新增收入和存款,而不是存量金融资产。这表明中国个人投资者理财意识持续强化,整体持续加大对金融资产的配置;第二,在资管新规的推进下,公募基金的长期价值得到凸显。第三,中国家庭金融资金转移趋势也促进了中国资本市场机构化的趋势,有利于中国资本市场的定价效率和资源配置功能提升。
汇成基金研究中心:一方面是银行理财产品的净值化趋势,使得部分原有投资银行理财产品中风险偏好较高投资者,将投资主动转到公募基金。另一方面,公募股票基金去年及今年以来整体业绩的示范效应,使得许多股民从直接投资于股票转向投资于股票基金。
长期投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
但仍有继续提升空间
中国基金报记者:从投资者持有基金的平均时长看,《调查报告》显示,总体来看,单只公募基金持有期为1到3年的个人投资者占比最多,为34.9%。平均持有时间为3年到5年和5年以上的个人投资者的比例分别为11.5%和9.6%。同比来看,5年以上的投资者比例从去年的7.7%上升至 9.6%,整体呈现投资期限拉长的趋势。为何会出现这种向好的变化?有哪些可能的原因?
嘉实财富:基金投资者投资期限拉长可能有以下原因:一是中国资本市场呈现出更平稳、更健康的发展态势,机构投资者占比日益提升,降低了股票市场的波动,进而降低了基金的波动,提升了投资者的持有体验,有助于拉长投资者的持有期限;二是这些年来,财富管理行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投资者教育的质量和数量有明显提升,投资顾问的整体从业素质也快速提升,这也有助于帮助投资者建立长期投资的理念,拉长投资期限;三是2019年以来,基金投资的收益也明显提高,也增强了投资者长期持有基金的信心;四是产品供应端的变化。一些持有期基金陆续出现,而且逐渐受到投资者的认可,从产品端为长期投资添砖加瓦。
汇成基金研究中心:一方面是因为公募基金的长期业绩表现使得个人投资者价值投资、长期投资的理念正在逐步和稳步的提升;另一方面,封闭期超过1年的新发公募基金在基金发行的比例稳步提升。但是,相比中短期投资者的数量而言,持有中长期投资的理念的个人投资者比例仍然偏低,投资者教育工作仍然任重道远。
南方基金:近年来,带有封闭期的基金成为基金公司大力推广的产品,通过设置合理的持有时间,避免投资者追涨杀跌,有利于更好地引导基民做长线投资者。同时,长期投资获得的良好盈利体验引导投资者复购,形成良性循环。
同时,公募基金行业的投资者陪伴工作以及FOF、投顾等解决方案型产品和业态的普及,也逐渐影响着大众投资者的投资理念。
赵威:从调查结果来看,对公募基金的长期投资理念已经逐步深入人心。美中不足的是持有基金不超过1年的情况依然达到整体的40%以上,说明长期投资理念的进一步深化还有不少提升空间。
冯蕾:持有期短背后的一部分原因是中小投资者对基金投资的基础认知不足,很容易产生频繁操作、追涨杀跌等非理性行为。近年来,为了提升投资者获得感,改善基金赚钱基金不赚钱或者少赚钱的现象,基金行业在产品设计、投资运作管理、投资者教育角度等方面“多管齐下”,帮助投资者养成长期投资、理性投资的习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个人投资者整体投资期限的拉长。
从产品设计来看,更多股票型和混合型基金设置了最短持有期,帮助投资者管住手。Wind数据显示,2020年以来这两类新发基金中,有持有期产品占到全部新发产品的近1/4;从投资运作来看,基金公司更加注重长期,减少风格大幅漂移,近年来一批风格稳定、长期业绩出色的基金经理赢得了投资者的信赖和追随。
此外,证监会、基金业协会、基金公司、大众媒体都在不遗余力地加强投资者教育工作,通过建设投教基地、组织投教活动、创作各类投教产品等方式,积极传播基金投资知识和投资方法。
投资者预期需要持续引导和优化
基金投顾将发挥更大作用
中国基金报记者:《调查报告》显示,影响投资者开展中长期投资的阻碍因素中,53.6%的投资者认为“基金收益表现与自己预期不符”是影响其开展中长期基金投资的障碍;50.1%的投资者则将“基金投资时长与自己希望的周期不匹配”视为障碍;45.6%的投资者认为障碍是“基金选择困难、需要专业的投资顾问帮助”。为了提升投资者体验,有哪些基金行业可以继续完善的举措,以提升投资者更好长期投资?
刘亦千、赵威:基金的投资期限和收益表现与投资者预期不符的问题由来已久。这个矛盾更多地需要从投资者预期端而不是投资端来和解。
随着底层资本市场逐步完善,短期与高收益的组合将越来越难以实现,而未来的长期合理收益水平也有面临系统性下行的可能,或越来越难以让当前投资者满意。基金投资者教育需要持续加强,投资者预期需要持续的引导和优化,基金投资顾问服务有义务通过加大与投资者的沟通与理念疏导,去弥合两者之间的差距。
冯蕾:提升投资者体验,需要基金行业做好两件事:一是提升投研专业能力,让基金从资本市场赚到钱,另一件事就是加强投资者教育,让基金持有人赚到基金赚来的钱。
在提升投研专业能力方面,可以不断创新优化投研组织体系和管理模式,大力培育专业投研团队,完善激励约束机制,为投资者提供投资风格鲜明稳定、满足投资者多元化和复杂化理财需求的丰富产品,追求持续稳健良好的长期回报。
在投资者教育方面,可以增强投教内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但要帮助投资者了解基金、了解基金公司、了解市场,也要帮助投资者了解自己,根据自身的投资目标、投资期限、投资经验、风险承受能力等因素,选择和自身偏好及风险承受能力相匹配的基金进行投资,只有知己知彼,才能长相守。
嘉实财富:针对基金的投资业绩和预期不符的问题,可能有一部分是因为投资者的短期投资行为导致的,最终投资效果不佳。还有部分原因是投资者购买的偏股型基金的资金属性和其收益的兑现周期是不匹配的。通常来说,偏股型基金的持有周期至少在一年以上,最好是在三年以上。而投资者投资基金的资金可能是一笔未来短期另有他用的资金。这种情况下会出现资金投资期限不匹配的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认为,投资者教育仍然是任重而道远的。加强投资者教育可以从多个方面着手:一方面可以继续加强对投资顾问队伍的建设,推动公募投顾业务的健康发展,加大对投资顾问的培训;另一方面,借助官方媒体渠道或者交流平台等,加强直接面向公募基金投资者的金融知识、投资教育等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工作。
与此同时,可以丰富具有封闭期设置的产品,例如发行有多种期限的持有期产品,投资者通过买入此类型公募基金帮助自己“管住手”,可以真实感受投资期限拉长带来的投资效果,这会增强投资者长期投资的信心。
南方基金:近年来,公募基金行业越来越重视,并积极推动解决“基金赚钱、基民不赚钱”这一问题,引导投资者长期投资行为、建立长期投资理念,实现行业发展和客户价值的同提升、共进步。
针对这一问题,南方基金未来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首先,积极优化产品结构,产品开发以优化资源配置为导向,以客户需求为中心,为客户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产品体系。一是,加大固定持有期公募基金的供给力度,引导投资者长期投资。二是优化与投资者的利益共享,积极开发业绩报酬基金。三是大力发展以养老FOF、MOM为代表的解决方案型产品。四是大力开发具有创新效益的投资策略、投资工具、投资主题,包括绿色金融产品特别是ESG基金等产品。
第二,大力发展投顾业务。居民财富的管理需求逐渐旺盛,需要更多优秀的机构参与到投顾业务中来,同时加大投入、扩大宣传,让更多的投资者关注和了解基金投顾业务,也就有更多投资者尝试、参与进来。
第三,坚持投资者陪伴服务。长期投资的理念,知之非艰,行之惟艰。基金行业需要始终坚持“以客户为中心、从客户的长期利益出发”的原则,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以服务为抓手,在财富管理转型过程中提供专业化陪伴服务,引导客户认识自身风险承受能力,选择适合的产品并坚持长期投资以提升客户盈利体验。
汇成基金研究中心:上述问题的本质是基金投资人的投资知识和投资理念上需要进一步的提升。到今年8月,公募基金规模已经达到24.02万亿元。已经初步形成不同期限、差异化投资风格的完整的产品线,产品数量达到8674只。
因此,如何分析、选择基金对个人投资者的难度加大,基金投资人面对众多基金,才有“基金投资时长与期望不匹配、收益与预期不匹配的感觉”。
另一方面,目前基金投资顾问服务机构的服务能力和覆盖能力也达不到基金投资者的需求,大力推动专业基金投资顾问服务发展尤为重要。
公募基金具备投研风控优势
适合各类型投资者
中国基金报记者:机构投资者偏爱的金融品种,排名前6分别是:股票(63.0%)、银行理财产品(37.5%)、债券(37.5%)、存款(36.3%)、货基(30.2%)、非货基(26.3%)。而受调查个人投资者则更多选择银行理财产品(53.2%)、存款(53.0%)、股票(45.3%)、非货基(41.8%)、货基(30.2%)。如何看待机构和个人在投资偏好上的不同?各类型投资者在公募基金投资中,分别会有哪些具体的特征和投资偏好?
冯蕾:公募基金具有集合理财、专业管理、组合投资的特点,中小投资者即使只有少量资金,也能获得专业化的投资管理服务、享受到分散风险的好处。而且,公募基金受到严格监管、规范透明,实行强制托管制度和全面信披制度,是信托关系落实最充分、投资者权益保护最彻底、产品运作最透明的行业,因此,公募基金适合普通百姓安心持有、长期投资。
南方基金:个人投资者抗风险能力较低,传统银行理财客群对净值波动较为敏感,2021年资管新规过渡期正式结束,随着净值型理财产品发行量的增加,持有“净值型”理财产品的投资者数量也呈现持续上升态势。市场上大多数个人投资者容易受追逐市场热点,较少人具备专业成熟的投资体系,在持有基金过程中,容易因市场波动和情绪的影响频繁操作。
与机构投资者相比,个人投资者不论是专业知识、信息渠道还是投资经验都处于弱势,公募基金设有专业的投资研究团队,可解决个人投资者没有时间精力投资、专业性不足、投资不够理性等痛点,同时公募基金也具有起点低、运作规范、信披完善、产品线丰富等特征,非常适合个人投资者参与。
嘉实财富:机构投资者具有更丰富的金融知识,对资本市场的波动的理解更专业,对资产类别、宏观经济等信息的理解和分析更透彻,较大比例的机构投资者本身具备较强的投资股票、债券的能力,因此他们可能更喜欢股票、债券等。
而大部分个人投资者不是专业的,也没有精力去跟踪资本市场。与此同时,大部分个人投资者的金融资产的积累时间还不长。因此对于大多数个人投资者而言,投资公募基金可能更适合。
与此同时,公募基金具有很多优势,适合个人投资者参与:公募基金受到严格的监管,客户资金由第三方托管,安全性相对更高;公募基金透明度高,产品净值定期更新,基金季报、半年报与年报等定期报告也会充分披露基金的投资运作情况;参与门槛低,公募基金起购门槛低,与银行理财产品或者私募基金相比,可以给予个人投资者更多参与机会;产品流动性强,开放式公募基金大部分时间都开放申购赎回,能为投资者更好地保障资金的流动性。此外,当前市场上公募基金的供给也相当充足,不同资产类、不同策略的公募基金产品能够满足不同场景下的投资需求。
刘亦千、赵威:第一,机构投资者相对个人投资者对自身风险偏好和风险承担能力的认识更加明晰,相应风险承担能力更加稳定,可以通过一定资产配置和借助时间熨平短期资产价格的波动,具有长期收益优势的、风险水平相对更高的股票成为其投资首选。与之比较,大部分个人投资者缺乏良好的资产配置能力,也缺乏利用时间宽容短期波动的心理准备,因此具有约定收益属性的理财、存款成为个人投资者的首选;但可以看到,股票和基金也成为了个人投资者重要的投资标的。
第二,公募基金在产品设计上充分考虑公众投资者的共同属性,在投资范围、投资分散性、杠杆运用、资金监管、信息披露、产品推介等方面都有着严格的约束,有效控制产品的风险和风险水平,并通过公司专业化运营、专家管理的方式有效弥补投资者的经验不足,最大程度的保障了个人投资者的利益。当然,公募基金的产品设计对于公众投资者的共同属性难以完全迎合,而机构投资者需要高度精细化的投资管理,因此机构投资者将更多的资产类型纳入其投资范围。
第三,机构投资者与个人投资者在所具备的投研能力上差距较大。具备较充沛投研资源的一方,可以比较自信地涉足那些需要较高投研门槛的投资标的。反之则更倾向于投入到那些对投研能力要求较低的领域。而公募基金相对于股票和债券,显然对投资者的投研能力要求更低,所以天生更适合普通个人投资者。
汇成基金研究中心:机构投资者的专业性强于个人投资者,在投资中更强调资产配置的“风险-收益”平衡。因为养老保险体系尚未完全建立,个人投资者在投资中首要考虑的是投资的安全性,同时,个人投资者的投资能力的培养需较长的时间,因而个人投资者在风险较低的投资品种上配置较高。
在现有的投资产品中,公募基金建立了完善的监管体系、风险控制体系,专业规范的投资管理体系、完善的信息披露机制,因而更适合个人投资者的参与。
中国基金报记者:投资策略和理念上,相比个人投资者,多数机构对投资公募基金的期望收益较为理性。65%的机构投资公募基金的期望收益为“产生一定的收益,可以承担一定的投资风险”;19.5%的机构的期望收益为“尽可能保证本金安全,不在乎收益率比较低”。您如何看待机构与个人在收益期望方面的区别?
嘉实财富:大部分机构投资者的资金是有一些特定属性,比如每年要向董事会汇报,或者部分机构资金有偿付要求,承受波动的能力较低。这些约束他们的投资预期、投资范围,甚至投资策略。
与此同时,机构具有相对较强的金融专业知识能力,对资本市场的运行规律有更为理性的认知,而且有相对清晰的投资目标刻画,例如预期收益、波动、最大回撤、尾部风险预算、流动性等,且能够采取相应的资产配置策略与之进行匹配。所以,在对于收益预期的回答上,相比个人投资者,机构投资者明显分布更加均匀一些,因为这对应着机构不同资金、不同策略的投资目标。
对于个人投资者,投资面临外在的压力会小于机构投资者,资金的安排也更灵活,通常在合理安排下,也没有偿付要求。因此,对金融市场波动认知成熟有经验的投资者,可能会愿意承担更多的风险以获得资产的大幅增值,或者产生较多的收益。
正是因为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存在资金属性上以及专业认知上的不同,在投资建议上,也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充分考虑二者的差异,选择适合他们资金属性的金融产品给予推荐。同时,要充分考虑到个人投资者潜在的收益预期不合理的问题,加强投资者全周期陪伴。
刘亦千:机构投资者尽管机构性质和投资需求较为多元,但在风险偏好上相对稳定,对可承担的风险有明显的约束,总体上机构投资者的期望收益表现得更加节制。个人投资者尽管资金性质分化不大,但风险偏好存在广泛差异,部分个人投资者的高风险偏好更加明显,不排除存在部分投资者过于冒险的投资倾向。因此两者之间体现出较为明显的收益期望的差异。
呼吁机构资金拉长考核期限
提倡长期投资和价值投资
中国基金报记者:《调查报告》显示,对公募基金管理人的评价考核周期上,超六成机构不超过一年;对于所投资公募基金的评价考核周期,近7成机构低于1年。您如何看待机构资金业绩考核短期化的现象?有哪些举措可以拉长机构对基金和基金管理人的考核周期?
刘亦千、赵威:无论对公募基金管理人还是对公募基金产品,考核周期不超过1年非常不可取。如果投资者们真正这么去做了,取得的投资效果大概率是适得其反的。只有长期的评价才可能剥离管理人管理业绩中的运气成分,少于1年的评价考核只能助长管理人的短期博弈心理,长期而言将损害投资者利益。
机构投资者的业绩考核短期化或与机构投资者的内部考核机制有显著的关系,也与基金市场总体的高人才流动性有关系,因此要拉长机构对基金和基金管理人的考核周期,则需要从本源出发,包括调整机构投资者的内部考核原则、加强基金公司人才培养和人才挽留机制等。
汇成基金研究中心:机构投资人对公募基金的业绩考评周期,主要取决于机构自身的业绩考评体系和标准,机构投资者种类较多,不同机构对风险收益标准不同、投资期限的长短差异较大,对这个问题不可绝对化,需要根据具体机构的具体产品进行实际分析。
嘉实财富:部分机构投资者的资金投资期限比较短,追求年度内绝对收益,这是部分机构投资者对公募基金考核的周期较短的原因。行业协会可以发布公募基金考核指引,建议对公募基金业绩考核期限不宜过短,以及规范公募基金业绩排名方式等。基金公司等资管机构也可以对旗下公募基金和公募基金管理人的考核设置较为合理的期限。
(中国基金报记者 李树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