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网11月6日讯,温州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建立已历半年,而厦门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也已初具雏形。海西经济区一南一北两个金融改革的试水,一个关系到民间金融的合法化,一个关系到两岸金融的正常化,被业界寄予厚望。
温州金改启动后,在全国率先设立了民间借贷登记服务中心。全市已开业村镇银行6家,分支机构5家,基本覆盖温州县域地区,今年预计再新增支行11家。在温州市公布的第一批拟发起成立金融机构的企业名单上,9家企业全部为民营企业。其中,有2家小贷公司拟转制为村镇银行,另有3家民企作为村镇银行主发起人。
厦门也获得福建省委省政府25条优惠政策。日前出台的《关于支持厦门建设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吸引境内外金融机构在厦设立总部、区域性分支机构,推进闽台合作在厦门设立证券、期货经营机构;推动已在大陆设立分支机构的台湾金融机构在厦门增设分支机构;支持厦门研究设立两岸产业投资基金;支持建设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而截至9月底,厦门两岸金融中心已落户项目84个,正在办理落户项目37个,在谈项目253个,总投资额超过440亿元人民币。
不过,在金融业者和企业界看来,两地金融改革的进展速度都不解渴。温州市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会长周德文撰文认为,总体而言,金融改革的效果还不甚明显。
有识之士道出两地金融改革症结所在。上海交通大学高级金融学院副院长朱宁指出,金融改革的诸多关键问题的决策权,远远超越了地方政府管辖范围,让地方领导“心有余而力不足”.
大陆金融事业的发展,使区域性金融影响力大大超出区域经济范畴。比如厦门银行已经在重庆设立分行,温州的“炒房团”有能力在大陆各地“兴风作浪”.在上海融资、厦门设总部、海西设生产基地、广州深圳设窗口之类的异地、多地金融流通现象比比皆是。决策层希望区域性的改革措施仅涉及区域看来很难,但影响区域间的金融改革又令决策层异常谨慎。
对此的解决之道是尊重市场的首创精神,相信市场化会给金融带来正确的选择。简单地说,就是金融主管机关要放权,真正让地方能够先行先试,局部突破。金融改革的影响一定会扩大到区域范围之外,就像当初的特区改革一样,正面效应最终还是大于负面影响。
责任编辑:陈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