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台海网 >> 新闻中心 >> 财经 >> 财经聚焦  >> 正文

深化提升行动进入收官年 国企改革重点"圈定"

www.taihainet.com 来源: 经济参考报 用手持设备访问
二维码

  2025年,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迎来收官之年。近日,国务院国资委接连部署,确保高质量完成既定改革目标,一系列重点任务被“圈定”。其中包括,统筹优化企业科技创新相关规划、组织、考核、激励、合规免责等体制机制;加大力度推进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2025年底前国有企业普遍推行管理人员末等调整和不胜任退出制度等。

  强化激励

  建设高水平创新生态

  嫦娥六号实现人类首次月背采样返回、深地塔科1井成功突破地下1万米、首艘大洋钻探船“梦想号”正式入列……2024年,一项项重大创新成果涌现,国有企业创新动能更加充沛。

  国务院国资委要求,2025年全面强化创新能力体系建设,更好发挥在促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的重要作用。

  ——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深入推进原创技术策源地建设,强化行业共性技术协同攻关,加强目标导向的基础研究,努力突破和掌握更多源头底层技术。

  “要善于用系统思维提升科技攻关成效。”国务院国资委党委委员、副主任苟坪在日前召开的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2024年第四次专题推进会上强调,创新联合体的“盟主”要主动发挥作用、明晰利益联合机制,围绕市场目标导向,强化科技攻关力量配置,推动不同层面的技术要素与市场要素系统集成,鼓励更多国有企业在科技创新的新型举国体制中发挥更大作用,更深程度融入国家创新体系。

  ——推进高效率成果转化。优化科技成果披露、评价、评估、交易机制,推动畅通企业内部成果转化通道;加快建设中试验证平台,深入实施科技成果应用拓展工程,探索组建场景应用创新促进中心。

  推进会提出,链长企业与用户企业要双牵头,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促进产业链、创新链自主可控、融通发展。要充分重视开放市场和应用场景,鼓励企业加大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采购力度。

  ——建设高水平创新生态。健全科技型企业梯度培育体系,着力打造龙头型、高速成长型科技领军企业;深化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以创新创造为导向在科研人员中开展多种形式中长期激励。

  推进会明确,鼓励以创新能力强的企业为龙头,以市场化方式推动重组整合。

  “2025年国资国企改革的一大重要任务就是进一步优化创新体制机制,预计支持和激励创新的制度将继续推出,科改示范行动深化推进,原创技术策源地和创新联合体将加快建设。”中国企业联合会特约高级研究员刘兴国称。

  优化布局

  加大重组整合力度

  中国数联物流信息有限公司、中国资源循环集团有限公司等新央企亮相,国泰君安与海通证券加快并购重组、川投集团与能投集团新设合并成立“四川能源发展集团”……2024年,一项项整合重组落地,国有经济布局结构持续优化。

  数据显示,中央企业在涉及国家安全、国计民生等领域的布局比重超70%,2024年1至11月完成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2万亿元,同比增长18.7%,占投资总额比重首次突破40%。按照此前制定的目标,到2025年,中央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收入占比要达到35%。

  国务院国资委强调,2025年要切实抓好国有企业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聚焦主责主业,加快国有资本“三个集中”,加大力度推进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推动重点产业提质升级,抓好产业焕新行动、未来产业启航行动,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

  当前,不少央企已在加紧布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例如,中国广核集团研究制订了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工作方案,提出了核能领先、核燃料安全保障、新能源倍增、数字化跃升、核技术突破、科技型环保强基和未来产业启航七大产业发展计划。对照国家战新产业分类,中广核“6+1”产业基本都属于战新产业范畴,战新产业营收占比超75%。

  中国船舶按计划、分阶段推进重组整合,有序整合集团内新能源、动力机电、试验研究、特种船等业务,实现集约化发展。目前,管理的二级单位户数已由“两船”重组时的147户减至84户,预计2025年将进一步减至70户左右,优化幅度超过50%以上。

  多地也明确并购重组路线图。例如,《上海市支持上市公司并购重组行动方案(2025—2027年)》提出,力争到2027年,落地一批重点行业代表性并购案例,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重点产业领域培育10家左右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上市公司,形成3000亿元并购交易规模,激活总资产超2万亿元。

  刘兴国判断,2025年各领域的专业化整合将有序推进,新增投资将更多聚焦于“三个集中”,譬如工业母机、数字技术、人工智能、量子技术、工业机器人、大健康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发展将明显加快。

  考核向深

  推行管理人员调整退出制度

  2025年底前国有企业普遍推行管理人员末等调整和不胜任退出制度,是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的明确要求。

  在刘兴国看来,这一制度的普遍推行是基于两方面改革的需要。一是市场化改革,需要建立健全市场化用人机制;二是加快世界一流企业建设和实现高质量发展,都需要高素质、强能力的管理人员,需要全面提升国有企业管理水平与管理效率。

  记者了解到,目前管理人员末等调整和不胜任退出的相关制度建设已基本完成,下一步就是要着力解决有制度没动作和覆盖广度深度不够的问题。

  “末等调整和不胜任退出适用对象是管理人员而非普通员工。”苟坪解释说,“末等”不等于“末位”,不能简单划比例,更不能搞“一刀切”;“退出”的类型主要是指退出“原岗位”,“退出”的情形主要是指通过强化考核评价,对认定的考核末等或不胜任的管理人员实行常态化“退出”,而不是违法违纪等个别情形或到龄退休、主动辞职等“退出”。退出岗位后,还要加强培训和引导,强化人岗匹配,实现人力资源的动态优化配置。

  “其实之前就已有相关的动作,现在进一步加大考核力度,比如连续两年考核为C的就需要考虑调整现岗位。”有央企人士告诉记者,考虑到新业务的发展特点也设置了容错机制和免责机制。不过他也坦言,目前是“摸着石头在过河”,有些细则尚待进一步完善。

  对此,国务院国资委正在研究制订相关工作指引,加强政策指导,着力解决基层不敢改、不会改、不想改问题。

  在创新优化改革推进落实机制方面,苟坪举例称,为适应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创新等任务需要,集团公司要对不同子公司实施不同的管控模式,对原创研发类子公司要建立长周期的投入机制、考核机制和宽容创新失败的机制。

  新的一年,国有企业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的改革也将继续深化。

  国资委明确,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要着力解决目标设置科学性挑战性和结果兑现刚性的问题。要坚持定量与定性相结合,根据企业发展阶段、行业周期、市场形势等实际,兼顾历史水平、战略规划、同业对标等因素,合理确定契约目标。

  “对于‘军令状’中明确的目标任务,要坚决做到‘干得好就激励、干不好就调整’,不搞变通、不打折扣,把‘刚性考核兑现’执行到位。”苟坪说。(来源:经济参考报

相关新闻
国资委部署明年央企重点任务 加大力度推进重组整合

国务院国资委于12月23日至24日举行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研究部署2025年五大重点任务。其中提到,扩大有效投资,树牢科学市值管理理念,更好维护资本市场稳定;加大力度推进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   数据显示,2024年,中央企业经济效益总体平稳,1月至11月实现增加值9.3万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2万亿元、同比增长2.2%,年化全员劳动生产率、研发经费投入强度...

新央企接连亮相 国企改革加力重组整合

国务院国资委党委日前召开专题会议,强调要推动中央企业提升改革攻坚突破能力,突出抓好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确保明年年底前全面完成,取得经得起检验的改革成果;突出抓好新一轮改革方案谋划,释放更加积极的改革信号,更好提振企业发展信心,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走在前、作表率。   多位业内专家认为,国资国企布局优化调整仍将是明年国企改革的重点任务之一...

多地国企改革迎来新部署 重组整合成为关键词

随着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启动,近期,海口、兰州、齐齐哈尔等地国企重组整合迎来新部署。知本咨询数据显示,2023年以来,共有333家地方国企上市公司有并购重组行为,同比增长98%。按照国资委相关计划,实施方案和工作台账的制定工作将在10月底前收尾。   业内人士认为,随着各地加快部署新一轮国企改革,地方国资重组整合有望进一步提速,尤其是国企上市公司...

多地国资委谋划新一轮国企改革“施工图”

国务院国资委日前对新一轮国企改革提升行动进行部署。在近期公布的改革任务中,进一步加大市场化整合重组力度和更大力度布局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两大重点。截至目前,针对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上市公司提质增效、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任务,不少地方国资委已超前谋划并推进了相关领域的改革。   据了解,目前大部分地方国资和企业已经结合各自特点特色、优...

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启动在即

中国证券报记者获悉,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即将拉开帷幕。目前,中国铁建、南方电网等央企积极部署,重庆、广州等地动作频频,改革举措正加紧推进。   业内人士认为,新时代国企肩负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使命。推进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将以提高核心竞争力和增强核心功能为重点,更大力度打造现代新国企。   提升核心竞争力   近期,多家央企披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