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台海网 >> 新闻中心 >> 财经 >> 财经聚焦  >> 正文

年报"秀肌肉"式报喜,有券商暴增超8倍

www.taihainet.com 来源: 券商中国 用手持设备访问
二维码

2018年以来,在经历了数年的爆发式增长后,券商2022年的场外衍生品业务增速整体大幅放缓。

近期,随着上市券商年报的陆续出炉,不少一二级交易商也在其中披露了场外衍生品业务的最新发展状况。包括国泰君安、中信证券、东方证券等券商该项业务都颇为可圈可点,其中东方证券2022年收益互换交易规模达到了上一年的8.5倍。

记者注意到,近年来泛自营业务收入对券商业绩的影响与日俱增,随着金融衍生品品种持续扩容,以场外衍生品为代表的非方向性业务也日益成为券业重要发展方向,不少券商都在年报中明确提到将对该业务进行加注。

衍生品业务为券商贡献稳定收益

近日,上市券商2022年年报陆续披露,不少券商披露的场外衍生品业务发展状况让人眼前一亮。

例如,国泰君安年报显示,2022年,权益类场外衍生品累计新增名义本金4679.82亿元,同比增长20.3%;期末存续名义本金余额1569.50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7%。

中金公司持有的场外衍生品交易对冲持仓为1091.46亿元,占交易性金融资产总额的40.51%。中信证券境内外场外衍生品业务规模都保持增长,其中境内日均名义本金同比增长13%,境外合约成交总额同比增长5%。

广发证券年报显示,2022年公司持续大力加强团队及系统建设,不断提升产品创设策略创新及交易销售能力;通过开展收益互换、场外期权等业务,持续为机构客户提供以场外衍生品为载体的资产配置和风险管理解决方案。2022年公司柜台市场新发产品数量15110只,新发产品规模约4055.26亿元。

除了一级交易商以外,不少二级交易商的业务增长也可圈可点。

东方证券年报显示,公司持续优化资源配置,打造东方金衍业务品牌。截至2022年末,公司场外期权交易规模达1032.96亿元,同比增长53%;收益互换交易规模达187.58亿元,是2021年同期的8.5倍。

国联证券年报也提到,2022年公司场外期权和收益互换存续名义本金及客户数量稳健增长。根据中证协2022年公布的证券公司基于柜台与机构客户对手方交易业务收入情况,公司位列行业第10。

此外,方正证券在2022年收益互换业务和场外期权业务新增名义本金分别同比增长192.36%和211.86%。

广发证券研报指出,非方向性的资产配置能力,成为券商2022年业绩的胜负手之一。尤其在场外衍生品业务中,券商通过为交易对手提供资本中介和风险对冲,能够规避单边下行与底部震荡的市场风险。

衍生品业务规模平稳发展,应用场景日趋多元

自2018年起规范化健康发展以来,场外衍生品业务在经历了数年的持续爆发后,在2022年呈现平缓发展的趋势。

截至目前,全市场共有44家券商是场外期权交易商,其中一级交易商8家,二级交易商36家。

从整个市场规模来看,根据中证报价公司数据,2022年证券公司场外衍生品累计新增名义本金 8.31万亿元,同比下降1.13%;期末存量名义本金为2.09万亿元,同比增长3.48%。

其中,场外期权累计新增名义本金3.35万亿元,同比下降7.71%;期末存量名义本金1.19万亿元,同比上升20.28%。收益互换累计新增名义本金4.96万亿元,同比增长3.87%;期末存量名义本金0.90万亿元,同比下降12.75%。

广发证券非银团队表示,近年来券商行业衍生品业务的应用场景呈现多元化趋势,主要包括三大应用场景:一是自营业务,衍生品可以通过对冲风险等方式熨平自营业务的业绩波动。二是代客业务,由于衍生品业务的实施存在门槛,一些客户由于自身资质问题无法直接开展衍生品业务,针对这一客群,券商可以提供代客业务,根据客户的需求设计策略组合。三是做市业务,券商可以针对场内及场外衍生品标的开展做市业务,在赚取价差收益的同时为市场注入流动性。

在监管上,伴随着衍生品业务的蓬勃发展,行业政策加速落地,法律法规也日趋完善。《期货和衍生品法》已于2022年8月1日起施行,立法明确了衍生品业务的法律地位,并借鉴国际成熟市场经验,确立了单一协议、终止净额结算(专门针对场外衍生品)、中央对手方(CCP)、交易报告库等衍生品交易基础制度。

今年3月17日,证监会又颁布了《衍生品交易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作为《期货和衍生品法》的配套政策更好地促进衍生品市场健康发展。

券商争相加码场外衍生品业务

记者梳理发现,展望2023年,不少券商也在年报中表态将积极推进场外衍生品业务。

申万宏源表示,公司将继续提升产品、定价、交易等核心竞争力,着力打造场内外衍生品交易及产品创设的一体化平台,持续利用衍生品为市场提供有效的风险管理、财富管理及资产配置工具。进一步加强衍生品业务人才团队建设,协同公司综合业务发展。

中信证券表示,今年股权衍生品业务将继续完善产品供给和服务生态,不断提高交易和定价能力,加强国际区域布局,推进数字化经营,突出专业化特色,形成差异化优势,打造国际化综合业务平台。

中信建投表示,公司将积极推进场外衍生品业务开展,持续推进跨境业务,不断丰富策略指数产品体系,提供满足各类客户需求的解决方案,继续拓展做市领域的资源投入,完善自有资金投资体系。

国联证券称,未来公司将积极争取股票期权做市及上市证券做市交易业务资格等各类交易牌照,不断提升各类交易工具和产品的生产能力和报价能力,同时加强销售体系建设和产品铺设。

“场外衍生品业务中券商通过为交易对手提供风险对冲和资本中介,规避了单边下行与底部震荡的市场风险,成为各券商未来的重点发力业务。在2022年场外衍生品市场规模整体停滞的情况下,券商同业业务规模快速增长。场外衍生品属于重资本业务,这对券商的风控指标提出了考验,迫使其融资扩表,增加资本金。”华宝证券分析师李亭函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还有部分券商在组织架构上进行了调整,重点对衍生品业务进行重新梳理。比如,广发证券在2月下旬通过了对公司衍生品业务整合的议案,将权益及衍生品投资部更名为“权益投资部”;柜台交易市场部更名为“股权衍生品业务部”。

校对:高源

相关新闻
已有83家北交所公司披露年报 超九成拟现金分红

随着北交所上市公司2022年年报陆续发布,各公司的分红预案也相继出炉。截至4月21日,在已披露年报的83家公司中,75家发布了现金分红预案,占比超过九成,拟分红金额合计达23.61亿元。   对此,北京利物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创始人、合伙人常春林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这一方面说明多数北交所上市公司具备良好的盈利能力和充沛的现金流,对公司财务稳健有信心,能与股...

北交所券商执业质量出炉 开源证券、申万宏源居前

近日,北京证券交易所、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全国股转公司”)共同发布《2023年第一季度证券公司执业质量评价结果》,前三甲分别是开源证券、申万宏源、中信证券。   北交所、全国股转公司对113家主办券商(合并后为102家)2023年一季度执业质量情况进行了评价。百家券商分值平均数为110.72,约有半数的券商集中在105-110分段。时隔半年,...

险企年报显露全面数字化转型动向

随着A股险企年报陆续披露完毕,险企持续在数字化方向发力,促进自身业务发展。   中国人寿日前发布的年报显示,2022年,公司持续深入推进数字化转型,科技能力加速跃升,全方位赋能价值创造,以数字驱动助推公司高质量发展。在技术创新方面,公司全面完成核心业务系统架构转型,成功构筑全新自主掌控的分布式数字基座,实现数据处理能力提升2倍,单位空间存储利用率...

多家券商一季报预喜 净利润普遍高增长

截至4月17日,申万宏源、东方证券、中泰证券、方正证券和东北证券等多家券商披露了一季报业绩快报,业绩均实现同比大幅增长。   中泰证券一季报显示,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35.7亿元,同比增长92.7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1.53亿元,同比增长424%。中泰证券表示,其业绩增长主要由于公司投资业务业绩回升及合并万家基金产生的股权重估收益增加。《经济参考报》...

券商“母基金化”进程明显加速 私募子公司迎发展新机遇

近年来,券商“母基金化”进程明显加速。财通证券、长江证券两家券商近日宣布旗下私募子公司浙江财通资本投资有限公司、长江成长资本投资有限公司将出任母基金管理人。受访专业人士表示,地方政府对优秀管理人的需求催生政府引导基金与券商私募子公司合作。母基金对专业基金管理人需求增大的同时,要求也同步提高,券商私募子公司成为母基金管理人首选,这也为券商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