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台海网 >> 新闻中心 >> 财经 >> 财.知道  >> 正文

独董“洗牌”新动向:5月份70家上市公司有独董离职

www.taihainet.com 来源: 证券日报 用手持设备访问
二维码

  5月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离职数量骤增。5月30日,文山电力等2家上市公司发布独立董事离职相关公告,均因个人原因离职。

  记者据东方财富Choice数据统计,以公告日为基准,5月份以来截至5月31日记者发稿,共有70家上市公司发布独立董事离职相关公告,从离职原因来看,大致分为任期届满(35家)、个人原因(36家)(含1家公司两位独董辞职涉及两种情形)两种情况。

  独董任期过长或失去独立性

  此前,康美药业案后独董扎堆离职曾一度引发市场热议。目前来看,不少投资者对独董辞职的消息颇为敏感。或许是担心“辞职”一词刺激市场神经,部分上市公司采用“离任”“不再履职”“变更”等更为含蓄的词语。

  独董并不是想当多久就当多久,监管部门对其任期有严格规定。根据《公司法》《上市公司独立董事规则》等规定,独董在同一家上市公司的连任时间不得超过六年。

  在上述70家披露独董离职公告的上市公司中,中百集团等35家公司的独董离职原因皆是任期届满,根据相关规定,离职若导致独董人数少于董事会成员的三分之一,独董将继续履职至新独董当选。

  “独董任期过长可能会失去独立性,在履职尽责方面存在问题。”上海财经大学法学教授麻国安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在外界看来,长期连任的独董更有可能失去在重要决策上的独立专业判断,难以对上市公司治理进行有效监督,进而也难以保障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同济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刘春彦认为,独董任期太长或太短都不合适。从任期来讲,董事会每届任期为3年,若独董任期过短则不利于掌握公司经营管理情况,若任期过长则可能会降低其独立性。

  某上市公司独董对《证券日报》记者透露,目前,独董通常为公司大股东或二股东提名,任期过长的话,独董可能出于“站队”的考虑在重大决策上向相关股东倾斜,失去身份独立性,也会损害上市公司的整体利益。

  需要注意的是,独董任期未满也有可能被罢免。今年1月份,证监会发布《上市公司独立董事规则》指出,“独立董事任期届满前,上市公司可以经法定程序解除其职务。”

  独董因个人原因离职更受关注

  相较于任期届满,独董因个人原因离职更受市场关注,种种“非正常”原因可能暗藏其中,所在公司或存风险隐患。

  从5月份的情况来看,有36家上市公司独董因个人原因离职,除8家公司披露相关独董因身体或工作变动原因离职外,其余28家均未言明具体原因。

  较为少见的是,5月中旬,某上市公司的3位独董均因个人原因在同一天递交辞呈,之后该公司大股东提名的一位独董候选人选举议案被股东大会高票否决。

  记者查阅公告发现,出现独董离职的部分公司处境并不乐观,有的刚被监管处罚,有的正被监管问询,还有的独董声明对公司年报有异议。

  典型如*ST瑞德,4月底,公司实控人及其他责任人因涉及信披违规等被上交所予以纪律处分。引人注意的是,4名时任独立董事被通报批评并计入上市公司诚信档案。又如某*ST公司的一名独董对公司2021年年报发表了无法保真的异议声明,给出4项无法保真的理由,引来监管问询。

  “独董的无法保真声明,可被视为另类风险揭示,能够帮助投资者更加清晰地了解公司真实状况,作出理性的投资判断。”植德律师事务所合伙人罗寒律师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上市公司独董挺身而出、敢于说“不”,可以督促上市公司提高信息披露质量,依法依规地进行信息披露。

  “独董发表异议,可以被视作较大的进步,说明独董更加发挥独立作用,有利于上市公司的经营,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另外,因个人原因未到期离职,虽符合法律规定,但个中原因也需引起高度关注。”刘春彦表示。

  罗寒建议,为更好地促使独董勤勉尽责,需要健全独董激励机制,如推动独董津贴市场化改革、引导上市公司推行独董责任强制险、推行独董股权激励计划等,通过多方面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达到促使独董更好履职的效果。

  记者 邢 萌

相关新闻
央企控股上市公司 提质重点任务明确

《经济参考报》记者获悉,近日国务院国资委制定印发《提高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质量工作方案》(以下简称《工作方案》),聚焦影响央企控股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的短板弱项,在3年内分类施策、精准发力,打造一批核心竞争力强、市场影响力大的旗舰型龙头上市公司,培育一批专业优势明显、质量品牌突出的专业化领航上市公司,提出了14项具体工作举措,涵盖推进上市、资本运作...

近40家公司遭立案调查 超七成信披违规

部分被立案调查的A股公司 来源:同花顺   在全面推行注册制背景下,资本市场监管正在不断加码。监管层贯彻“零容忍”态度,从严监管信号持续释放。   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5日记者发稿,当前A股市场已有38家上市公司被中国证监会立案调查,这一数据是去年同期的两倍以上,创下...

台湾上市柜公司一季度营收、获利均创十年新高

据台湾“中时新闻网”报道,尽管疫情、升息、通膨等利空齐发,但台湾上市柜公司持续爆赚,营收、获利皆冲出十年新高。台“金管会”证期局副局长蔡丽玲5月24日公布上市柜营收获利状况,整体上市柜公司2022年第一季营收高达9兆(万亿)9235亿元(新台币,下同)、年增率15.17%,税前获利达1兆2607亿元、年增率26.59%,不管是营收、获利金额均写下十年新高。   据证期局统...

11家上市公司年报“难产” 4家公司被立案调查

近期,有上市公司因未能及时披露年报被证监会立案调查,截至5月24日,被立案调查的公司数量已增加至4家。   虽然年报披露早已收官,绝大多数上市公司都在规定期限内发布了2021年年报,但仍有个别上市公司因各种因素尚未披露年报。   Choice数据显示,包括上述被立案调查的公司在内,截至5月24日,沪深两市共有11家上市公司未能按时披露2021年年度报告,其中,医药...

惊了!这家上市公司,竟“拔电源”对抗证监会调查!

近日,证监会公布2021年证监稽查20起典型违法案例,其中家居企业“宜华生活”信息披露违法违规案,是一起实际控制人指使上市公司实施财务造假的典型案件。在2016年至2019年期间,“宜华生活”通过虚构销售业务等方式,累计虚增收入71亿元。   宜华生活是通过哪些手段来编织财务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