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线城市是受访应届生最青睐就业地
受访应届生求职最看重薪资福利、行业前景和企业知名度
转眼已值岁末年初,不少应届毕业生已经拿到了满意的offer(入职通知),还有一些学生为了找到心仪的工作仍在继续求职。随着新业态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以及一系列就业政策的出台,就业环境在不断发生改变。这届应届生喜欢的工作是什么样的?他们对找到心仪的工作有信心吗?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wenjuan.com),对1225名应届毕业生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薪资福利待遇、行业发展前景和企业知名度是受访应届生最看重的三大方面。新一线城市(“新一线城市”通常是指那些最有可能在未来成为“一线城市”的城市,也泛指正在发展中的二线城市——编者注)是受访应届生毕业后最想去的城市。81.9%的受访应届生对找到心仪的工作有信心。
受访应届生求职最看重薪资福利和行业前景
“我找工作最看重个人兴趣、职业发展方向和前景。我平时就喜欢做学生相关工作,积累了一些经验,所以就专注应聘辅导员这个职位。虽然跟专业不对口,但我很感兴趣,性格也很适合。我认为自己能够成为一名学生喜爱的辅导员,个人发展前景也会不错。”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的应届硕士毕业生杨哲说。
即将毕业于一所理工类院校的刘旭,则非常看重专业对口,“工作内容不一定得是非常熟悉的,但首先要跟专业对口,这样我能够尽快上手,还会越来越得心应手。其次是兴趣,这能使我在以后工作中积极性更高一些。也容易‘爱一行干一行’,深耕一个领域”。
新闻专业应届毕业生朱淼淼(化名)对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说,她比较看重薪酬待遇、行业领域和户口。“身为女孩,我挺看重归属感,想要找一个喜欢的城市去工作和生活。对收入也很在意,因为租房、社交、吃穿用度等各方面都要开销,也想尽快有一些积蓄”。
这届应届生找工作看重哪些方面?结果显示,薪资福利待遇位列第一,获选率为70.0%。其次是行业发展前景(53.2%)。47.9%的受访应届生会看重企业知名度。其他还有:工作氛围与环境(38.7%)、个人发展前途(38.3%)、兴趣爱好(35.7%)、专业对口(23.2%)和岗位内容(21.6%)等。
新一线城市是受访应届毕业生最青睐的就业地
刘旭对记者说,他是“京津冀”人,“老家在河北,本科在天津就读,研究生在北京读。以后工作,我想在北京或天津。因为这两个城市发展好,自己都比较熟悉,离家人也很近,非常亲切”。
杨哲的家乡在陕西。他表示,只要有好的机会,并不特别看重是一线城市还是二线。但对于回到家乡,他表示并没有这个打算。“我比较喜欢无拘无束,离家太近就没那么自由啦”。
江西省某高校本科应届生胡巧(化名)是土生土长的江西姑娘,她告诉记者,想去外省市工作,比如成都,“成都这些年经济发展快又好,压力又比一线城市小,年轻人既能得到成长,生活又能过得不错。而且也是南方城市,饮食习惯不会相差很大”。
朱淼淼喜欢深圳和杭州两座城市,对于杭州,她感到,相比一线城市,杭州经济繁荣、硬件设施不错,生活能够丰富多彩。而且风景美丽、气候宜人,生活幸福指数更高。
毕业后准备去哪里发展?数据显示,35.8%的受访应届生看好新一线城市,28.8%的受访应届生计划留在一线城市,25.6%的受访应届生选择去二线城市,9.3%的受访应届生想回家乡。交互分析发现,专科应届生中想在二线城市发展的比例最高(35.6%),研究生想留在一线城市和新一线城市的占比均最高,分别为39.6%和41.7%。
81.9%受访应届生对找到心仪的工作有信心
朱淼淼已经收到了3家企业的录取通知,有一家是自己非常满意的。“这下可以安心回家过年啦!”她表示,班上陆续有同学找到了不错的工作,“虽然大家在找工作的过程中会感觉疲累,也常感到不确定,但只要坚持下来,总会找到满意的工作”。
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教授、中国政法大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王霆表示,今年的应届毕业生,赶上了“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恰逢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起点。他建议大学生们要先了解国家的宏观政策。“把握住未来的朝阳行业,去有增长性、有发展前景的行业产业。这样做,能够更好地发挥大学生人力资本的价值,投身到国家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同时,能增强大学生就业的稳定性,提升职业发展的价值,提高就业质量”。
“这两年,在稳就业和保就业政策的前提下,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包括给企业一定的稳就业补贴,高校进一步扩大高层次人才的招生规模等,都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就业压力。需要各级政府制定更加有效的、能兼顾短期中期长期的政策,通过积极的就业政策,增加针对大学生的岗位需求。当然,这也是需要社会、政府、高校、企业、毕业生及其家庭,一起去解决的问题。”王霆说。
调查中,81.9%的受访应届生对自己找到心仪的工作有信心。交互分析发现,研究生和本科生信心度较高,均为83.8%。留在一线城市的应届生信心度最高(87.3%),其次是新一线城市(83.6%)。
受访应届生中,研究生占19.6%,本科生占67.1%,专科生占13.3%。(中国青年报 记者 杜园春 实习生 王九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