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自立”,从来都是我们的坚定选择,唯一选择!
在“科技自立”的目标下,
我们深知没有投入就没有收获。
根据2018年数据:
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为19657亿元,比上年增长11.6%
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超过欧盟15国平均水平
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居世界首位
近年数据表明,全国企业科技创新研发投入占全国77%,而中央企业研发投入又超过了全国研发投入总额的四分之一。在国家科技奖励中,中央企业获得科技奖项占获奖总数的1/3以上。
每一件大国重器,每一项超级工程,每一次技术突破,都是建立在这些实实在在的资源投入的基础上。
创新需要的最重要资源,是人。
我国研发人员总量居世界第一。
截至2016年底,中央企业拥有科技工作人员156.6万人,两院院士226名;
其中中央企业拥有工程院院士189人,占全国的22.8%。
如今,在最高精尖的领域,
嫦娥、神舟科研团队平均年龄33岁
北斗科研团队平均年龄35岁
国产航母科研团队平均年龄37岁
……
在许多总装车间,90后已经成为当之无愧的主力军。这些在奋战在一线的科技工作者,是我们自信的源泉、硬气的资本、自立的希望!
/
在“科技自立”的征途上,
我们时刻与孤独和艰辛为伴。
科技自立之路,往往伴随着常人难以忍受的孤独与艰辛。
回望那些照亮中国自主创新的光荣与梦想,无一不是耐住寂寞、百炼成钢。
科研之路,一走就是一辈子。航天前辈们的寄语就在耳边:
“常常是最后一把钥匙,打开了神殿门,不要失去信心,只要坚持不懈就终会有成果的。
——钱学森
我一生只干了航天这一件事。
——任新民
既然要接受一个任务,一定要成功,中间不管失败多少次,那么你最后一定要完成这个任务,你承受得了也得承受,承受不了也得承受。
——黄纬禄”
当年,没有外援,没有技术积累,更没有计算机,我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黄旭华及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研发团队,就用算盘和计算尺一个一个去算……黄旭华说:“我的一生属于核潜艇、属于祖国!”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