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14日公布的数据显示,1至8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9.3%,增速与前7个月持平,但比去年同期放缓1.1个百分点。
观察中国消费,量的变化只是一个维度。伴随中国经济增长模式从出口、投资拉动型向消费拉动型转变,中国消费市场正在发生质的嬗变。透过权威部门、消费者、企业、专家等各方声音,我们一起探寻中国消费的时代之变。
这些故事告诉你消费新变化
上海女白领赵圆圆月收入近万元,日常开支主要是个人消费。“用过拼多多,也去过盒马鲜生。”她说,在拼多多买过几十元一双的帆布鞋,觉得性价比还行。盒马鲜生东西新鲜,也经常去光顾。感觉这两年业态细分和创新越来越快。
个体消费感受的变化,背后是中国消费的内生质变。
消费新供给、新业态、新渠道的涌现,正带给中国消费者更丰富的选择,更透明的信息,并催生更理性的消费观。
“性价比高”的消费越来越受青睐——
2013年成立的名创优品,去年销售额达120亿元,如今在全球拥有3000家连锁零售店。
从唇膏饮料到毛巾文具,名创优品3000多种日用商品中,定价10元的占50%。“10元是黄金价位。通过打通供应链,用合理价格提供富有设计感、货真价实的优质品。”名创优品联合创始人叶国富说。
全球看,从零售业的沃尔玛、7-11,到服装业的优衣库、迪卡侬,再到戴尔电脑、宜家,优质低价是这些品牌成功的共性。这一趋势正在中国市场强化。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高峰说,当前市场出现部分大众化商品销售较好的情况,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消费领域的新趋势。“共享经济等新的消费形式,反映了消费者更加理性、推崇绿色环保的消费趋势。”
对细分市场的关注催生更多消费需求——
“近年电商用户增长多来自三四线城市和农村地区,用户需求更加细化;同时消费观念迭代更新,过去热衷追求短期爆款商品,现在更愿接受性价比高的商品。”淘宝业务总监靳科说。
“再没有一个整齐划一的中国消费者群体了。”国际咨询公司麦肯锡发布的《2017中国消费者调查报告》如此判断。报告提出,中国消费市场一个关键趋势是消费者对全球品牌和本土品牌的认知更为细致。
不再“迷信”品牌、购买高价产品,代之以更理性聪明的消费、不盲目为品牌溢价付费、更追求环保,中国消费领域正在发生深刻改变。
近日改版的拼多多APP上,首页正中出现“品牌馆”栏目,已有网易严选、三只松鼠等多个品牌入驻,折射出这家电商企业品牌升级的战略考量。13日,美股上市的拼多多股价上涨30%,创出上市以来新高。
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日前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拼多多虽然打的是“低价牌”,但其营销模式是网购等消费新业态快速发展的鲜活案例。
“一开始就瞄准对消费价格更敏感的三四线城市和农村居民,成功对接供需两端,不仅给消费者带来实惠,也给生产者的批量生产、降低成本创造了机会。”这位负责人说。
传统商品供给侧的新变化,满足着消费者更多样的需求————
广西螺蛳粉、重庆小面、陕西面皮、武汉热干面……福建龙岩张女士今年多次网购方便食品。“不是必需品,但看上去很诱人,价格不高,网购又方便,就忍不住买了。”她说。
对比格力2017年与2018年家用空调销售数据发现,高档产品销量占比增长2%,其中价格更贵的一级能效产品销量占比增长了5%。
“在努力提升产品品质的同时,逐步降低价格,这是未来中国消费升级的大趋势。”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