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6日,李克强总理会见中外记者
中国网财经3月17日讯(记者 刘小菲)3月16日上午,全国两会迎来最后的“压轴大戏”,李克强总理与中外记者会面,回应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中国网财经记者梳理总结,李克强总理在本次记者会上共回答了17位记者的提问,内容涉及金融、养老金、改革、简政放权、中美关系等十大领域,不仅向世界传递了中国经济稳增长的“强”信心,更释放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信号。
金融:首先支持实体经济 推进市场化法治化改革
2015年以来,中国股市和汇市出现剧烈波动,这不仅导致国民财富出现缩水,也引起了国际投资者的高度关注。在昨天的记者会上,路透社记者把该问题作为“当头炮”进行了提问。对此,李克强总理表示,尽管许多金融问题表现往往早于经济问题的发生,但是金融首要任务还是要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
对于金融市场,李克强强调,不论是股市、债市、汇市这些金融市场,本质上是市场,还是要推进市场化、法治化的改革。作为政府要瞪大眼睛,练就一双加强监管的“火眼金睛”。
李克强还在记者会上对2015年发生的“股灾”进行了回应,表示“是由多重因素造成的,不过有关方面已经采取了综合性稳市场的举措。”值得注意的是,李克强表示,不管市场发生怎样的波动,都要坚定不移地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同时可以通过市场化债转股的方式来逐步降低企业的杠杆率。
对于市场普遍关心的深港通何时开通问题,李克强回应称:“现在内地和香港正在密切磋商,力争今年开通。”
经济:坚持改革开放 必要时创新宏观调控
在昨天的记者会上,李克强还谈到了中国经济的下行压力,他直言:“世界经济现在复苏乏力,中国经济又深度地融入世界经济,会受到影响和冲击。同时,中国经济本身也在转型,一些长期积累的矛盾在凸显。”
面对这些不稳定因素,李克强表示“有政策储备”。如果经济运行滑出合理区间,将有创新宏观调控的手段来稳定运行。
对于中国经济的未来,李克强表示“长期向好,充满信心”,并强调这种信心不是凭空的,因为只要坚持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就不会“硬着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