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台海网 >> 新闻中心 >> 财经 >> 国际财经  >> 正文

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深度调整

www.taihainet.com 来源: 经济日报 用手持设备访问
二维码

  2022年是世界经济充满变数的一年,新冠肺炎疫情跌宕反复、地缘政治冲突升级、通胀压力持续攀升、多国开启激进加息……在多重危机的叠加影响下,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出现了一些新变化。一方面,作为全球三大供应链中心之一的欧洲,在能源危机的冲击下被迫走上“去工业化”道路,不少陷入困境的欧洲头部企业,开始迁往能源供应相对稳定且成本较低的国家。另一方面,各国在产业布局上的政治经济考量,由传统的追求“效率至上”向保安全与防风险转变,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正在朝着区域化、本土化、多元化、数字化等方向加速调整。

  主导权之争日趋激烈

  随着能源危机愈演愈烈,越来越多欧洲国家的能源密集型企业关闭工厂、缩减规模,或转移产能,欧洲正面临新一轮“去工业化”挑战。然而,大西洋彼岸的美国却打起了盟友的主意。

  今年8月,美国总统拜登签署《通胀削减法案》,出台包括高额补贴在内的大量激励措施,以推动电动汽车和其他绿色技术在美国本土的应用。分析人士认为,这一方案将加剧欧洲工业生产萎缩,迫使欧洲企业将生产线转移至美国。

  事实也是如此。荷兰化肥公司OCI在2022年9月宣布,将扩大其在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个合成氨厂;德国大众汽车公司和丹麦珠宝商潘多拉也宣布将扩张其在美国市场的份额。德国工商大会调查结果显示,其39%的会员企业计划未来几个月在美增加投资。德国汽车供应行业中,每5家企业就有一家计划在国外建立工厂。

  从中长期来看,若“去工业化”持续下去,不仅将对欧洲整体创新能力造成打击,还会影响欧洲在国际市场规则与工业标准制定方面的话语权,进而削弱其经济的国际竞争力。

  对此,欧洲国家愤怒地指责美国做法涉嫌保护主义,企图以损害欧洲工业为代价使美国企业获得竞争优势。法国总统马克龙更是直接批评该法案对欧洲企业具有“超级进攻性”,法国和欧洲“许多工作岗位面临被摧毁”,是以损害欧洲利益的方式解决美国的问题。

  美欧在供应链的争端将加剧贸易战风险。英国媒体评论说,美国的“经济民族主义”可能在大西洋两岸刮起贸易保护主义的旋风,这将加剧美欧之间的紧张关系。法国媒体指出,对欧洲来说,美国是“必要的伙伴”,但也应被视作“系统性竞争对手”。

  长期以来,美国致力于重构以自身为主体的供应链体系。早在2018年,美国就开始相继发布多项行政法令与政策文本,对其在制造业、国防工业等重点领域的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对国外依赖程度、具体应对策略等进行了全面评估,以应对激烈的国际竞争。特别是面对中国制造业产业竞争力不断增强,美国为了维护自身霸权,公然在经贸、高科技、制造业产业链领域对中国进行遏制,并通过推动在华美国企业回流、意识形态施压等手段,意图阻挠中国发展。

  随着全球经济回归实体经济,以及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战略深入发展,未来世界各国对于产业链供应链主导权的争夺将会更加激烈。

  全球化布局发生改变

  在过去几十年的时间里,产业链的全球化布局以效率提升和成本降低为基本逻辑,在全世界范围内寻找最优生产方案。由于其全球分布及高效运作,所有积极参与全球产业布局的国家都驶入了经济发展快车道。

  然而,国际形势和疫情冲击给产业链供应链带来了重大挑战,产业安全风险日益上升为重要议题,各国都开始谋求建立独立自主、安全可控的产业体系,全球生产网络的格局也因此发生了深刻变化。

  国际经贸规则重构推动区域化布局。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经济全球化进入速度放缓、格局分化、规则重构的调整期。随着《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美墨加协定》(USMCA)等大型区域自贸协定不断签署和实施,不同区域内的经济贸易合作正在增强,各自的产业链供应链网络也变得更加紧密。

  产业链供应链本土化趋势凸显。近年来,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经济体力图重振本国制造业,纷纷鼓励本国制造业企业回流。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更加凸显了供应链安全的重要性,发达国家考虑到应急安全、基本保障、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等因素,纷纷通过法律规定、经济补贴以及政治手段,促使本国企业加大对本国投资,使得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呈现本土化或本国化趋势。

  跨国公司战略调整推动多元化发展。短期来看,跨国公司全球布局不会出现大范围变化,但可能呈现收缩态势。长期来看,跨国公司将主动进行供应链布局调整,实施多元化战略以达到安全和效率的平衡。

  新一轮科技革命加速数字化转型。在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过程中,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3D打印等对产业链供应链各个环节的逐步渗透,将从根本上改变原有的研发方式、制造方式、贸易方式、产业组织形态。

  合作共赢是大势所趋

  尽管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冲击,国际经济政治格局发生深刻调整,但各国利益高度融合、彼此相互依存的客观态势没有改变。从长远看,经济全球化仍是历史潮流,各国分工合作、互利共赢仍是长期趋势。

  今年以来,美西方一些政客鼓动西方企业与中国“脱钩”,企图将中国排除在核心产业链之外,违背经济规律,脱离客观现实,只会让美西方国内企业和经济遭殃,给经贸伙伴和世界经济添堵。

  美国商会发布的报告显示,与中国“脱钩”严重威胁美国在贸易、投资、服务和工业等领域的利益:如果对所有中国输美商品加征关税,将令美国经济在2025年前每年损失1900亿美元;美国投资者可能因“脱钩”每年损失250亿美元资本收益,国内生产总值(GDP)因此损失最多可达5000亿美元。

  德国智库伊弗经济研究所估计,如果欧盟企业在美国压力下与中国“脱钩”,德中之间贸易额将急剧下降。在最糟糕的情况下,德国GDP将降低0.81%,相当于英国脱欧时德国GDP降幅的6倍。德国智库席勒研究所创始人兼主席拉鲁什表示,与中国“脱钩”是违背德国利益的事,对德国无异于经济自杀。

  就在西方政客叫嚣“脱钩论”之时,中西方经贸关系仍在不断深化。中国海关总署数据显示,今年前11个月,中美贸易额为4.62万亿元人民币,增长4.8%;同期中欧贸易额达5.17万亿元人民币,增长7.0%。中国保持欧盟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欧盟继续成为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

  在新能源、人工智能、数字化、高端制造等领域,中欧合作前景广阔。今年6月,奥迪一汽新能源汽车项目正式在长春开工;9月,宁德时代与宝马集团宣布,宁德时代从2025年起将为宝马集团“新世代”车型架构的纯电车型供应圆柱电池。欧洲议会议员利迪娅·佩雷拉认为,中国与欧盟都拥有行业领先的新能源企业,且在产业上有很大互补性,广阔的新能源市场为中欧企业提供了巨大发展空间。

  事实证明,“脱钩断链”没有出路,合作共赢才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弗农·史密斯所言:“所有努力扩大贸易的国家都是,而且将一直是赢家。” (经济日报记者 孙昌岳)

相关新闻
30亿开启2023年货节 从农副产品到全球尖货 拼多多“包了”

台海网12月28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孙春燕/文 通讯员 刘麦/图) 从东北到海南、上海至新疆的农特产,延伸至美国开心果、智利车厘子、挪威北极鳕、阿根廷红虾、爱尔兰面包蟹等全球直采的尖货……今年春节,这些让人眼馋、嘴馋的年货,拼多多“包了”。   日前,拼多多正式启动2023年...

中国供应链管理年会在厦门开幕

台海网12月23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黄奕琳 张芯雅 曾宇姗 通讯员 丁睿 林沙力)当前,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发展面临新形势、新挑战,如何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如何构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产业链供应链?昨日,2022第三届中国供应链管理年会在厦开幕,政商学研企各界代表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齐聚鹭岛,以“变局·重构·向未来”为主题开展学术交流和...

厦门供应链相关企业已超1.8万家

台海网12月20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孙春燕 张芯雅)供应链贯穿于现代产业体系全过程,涵盖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昨天上午,厦门市商务局举行发布会,导报记者从中获悉,厦门供应链水平全国一流,第二批20家市级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企业,以及10个典型案例已新鲜出炉,而厦门市现代供应链联合会即将于第三届中国供应链管理年会揭牌。“作为国家最早设立的经济特区,...

泉州供应链金融今年已投放资金超196亿元

泉州创新发展商业银行自建平台、第三方供应链平台等多种供应链金融模式成效显著。据泉州市金融监管局发布的数据,今年初以来,泉州市供应链金融新投放资金196.36亿元,创历史新高。 近年来,泉州市持续完善应收账款融资制度建设,开展小微企业应收账款融资专项行动,推动核心企业与中征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下称“中征平台”)对接,形成基于“银行—中征平台—核心...

元首会晤后中美三次互动,注意看这个词

11月18日晚,商务部发布了一则简短的消息: 11月18日,商务部部长王文涛在泰国曼谷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期间应约会见美国贸易代表戴琪。在中美两国元首巴厘岛会晤之后,双方对共同关心的中美经贸问题和多边、区域经贸问题,进行坦诚、专业、建设性的交流。双方同意继续保持沟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