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东方IC
对网上订餐平台行业来说,刚刚过去的3·15敲响了第一声警钟。
就饿了么等外卖订餐平台上商家无证经营等问题,全国多地食药监展开立案调查和行政处罚。上海市食药监局通报对饿了么罚款12万元;北京市食药监局稽查总队会同通州局查封被曝光的无证经营餐馆;成都食品监管部门对饿了么立案。
上海市食药监局局长阎祖强认为,“网络订餐平台掌控食品安全的能力,与其扩张速度不匹配,导致问题一再爆发。”
事实上,无证经营黑作坊等老大难问题,反映出以饿了么为代表的订餐平台野蛮扩张中的失控:一线推广人员背负“日推3店”等高压KPI考核任务,默认甚至纵容无证商家入驻。区域负责人后期则为了销售额和订单量,不与商家协商,单方强行打折、免除配送费,导致合作方投诉不断。
3月16日起,新京报记者连续采访多位曾供职于饿了么的人士及其合作商家,试图还原这家平台在高速扩张过程中埋下的管理隐患。
业内专家认为,种种问题背后,暴露出的是网上订餐平台在规模化扩张中面临的管理升级难题,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追逐“利益至上”的价值观。
隐患1 对一线员工的硬性考核
每天须新增3家店 畸形考核滋生混乱
创立7年,饿了么的加盟餐厅已超过50万家,这意味着平均每天要新增餐厅约196家。如此之快的增长速度下,一线暴露出某种失控的迹象。
“每人每天必须新增3家餐厅,这是要纳入绩效考核之中的。”一位前饿了么的区域市场负责人告诉新京报记者,一线市场人员的工资由(基本工资+绩效×考核系数)构成,一旦达不到每天新上3家店的要求,就要乘以0.3~0.5的系数。这就意味着,“每个月必须上线70家左右的店”。
该人士称,饿了么对一线市场有着非常严格的考核要求,必须在一定时间内完成总部任务,否则会得到极低的考核系数。如春节前后因配送力量不足,大量入驻饿了么的餐厅被关停服务,新开店考核任务变成了原有餐厅维护,“但订单量非常低,所有一线人员当月绩效系数全部是0.4~0.6。等到3月运力恢复,公司对新开门店要求又加高,变成了每天新增3家店。”
数位曾供职于饿了么的一线员工表示,内部考核机制每个月都会变化且强制执行,“跟翻书一样,一个月一变。一切以市场份额为重,只要能帮助到公司开拓市场就是最重要的,其余可以不考虑。”
野蛮扩张的背后,是来自一线人员的KPI考核压力。在直接与薪资挂钩的推广任务下,商家的入驻资质等门槛被刻意放低,由此滋生出大量无证经营的“黑餐厅”。
在正规的入驻流程中,商家需提供营业执照、餐饮服务许可证等详细信息,审核通过后方可上线。但在饿了么的执行过程中,变成了“先开店、后传证”,商家可在入驻平台后再补齐相关证件。这一模式的最大缺陷在于,商家在审核期间仍能正常提供餐饮服务,一线推广人员在考核压力下,开始默许纵容无证作坊的存在,审核逐渐让位给考核任务。
“一般都是商家通过后台自己上传证件信息,我们主要负责给商家开通账号,督促他们及时导入菜单信息。”一位曾负责商家入驻的饿了么工作人员对新京报记者说,平时这一审核时间差被无限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