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上午,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在北京开幕。从各方面透露的信息看,如何化解我国经济面临的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已成为今年全国两会的重要话题之一。
积极应对三重压力,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精准施策将发挥决定性作用。
首先,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化解需求收缩压力。数据显示,2017年至2019年,我国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平均增速为9.0%,2020年至2021年为3.9%。同样的周期,出口增速则由前一时期的6.1%跃升至最近两年的16.0%。
“千方百计推动消费持续恢复和升级”已成为各界共识。各部门、各地区已陆续出台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比如,14个部门日前联合印发《关于促进服务业领域困难行业恢复发展的若干政策》,对服务业、餐饮业、零售业、旅游业、公路水路铁路运输业、民航业以及精准实施疫情防控措施等方面提出43项具体政策措施;各地在推出消费季的同时,也发放了若干消费券以刺激消费。
全国两会期间,更有针对性、实施效果更好的政策建议一定会不断涌现,有的将成为扩内需政策矩阵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提高供应链和产业链的韧性来应对供给冲击。供给冲击包括多个层面,比如原材料、劳动力、供应链等。这些在去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都有对应的量化指标,比如涉及劳动力的有城镇新增就业、城镇调查失业率,涉及原材料、供应链产业链的是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这些量化指标有望在今年得到进一步优化。
只有供应链、产业链的韧性得到显著提升,才能降低供给冲击。在这个过程中,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壮大是提升产业链韧性、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的基础,而其中,数字化是重要抓手之一。工信部去年印发的《“十四五”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最近“东数西算”工程的启动,就是力求发挥我国市场优势、激活数据要素潜能、打造经济发展新动能、构建稳定高效产业链,最终实现供给稳定。
再次,宏观政策给力有助于提振预期。从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政策发力适当靠前”,到中共中央政治局2月25日召开会议提出“要加大宏观政策实施力度”,都是为了提振预期,稳定经济大盘。
改变预期转弱的手段有很多,但最受关注的仍是货币政策如何灵活适度,财政政策如何积极、精准、可持续。从今年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执行力度来看,已经做到了靠前发力。货币政策方面,释放流动性有效支持了实体经济,同时央行货币政策工具仍然丰富、空间充足。财政政策也充分体现了积极因素,减税降费范围、力度不断增加,今年前两个月地方债发行1.2万亿元,专项债更是有望于3月底发完。
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国内外环境复杂多变的形势下,2021年我国经济展现出了强劲韧性,向各界释放了“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的信号。“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是今年经济工作的明确要求,在当前的国内外经济环境下,亟须积极应对解决三重压力,探寻中国经济保持活力、蓬勃发展的新动力。( 证券日报 闫立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