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网3月25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陈磊 通讯员 雷飏 王秋玲)“四链”同频共振,产业追“高”逐“新”。在3月24日举办的“四链聚势 芯屏共振”——2025厦门新型显示与集成电路产业项目对接会上,产业链上下游客商、行业高层次人才及专家、金融及基金机构、智库及创新平台,与厦门本地企业代表等320余人齐聚一堂,共绘产业发展向“新”蓝图。据悉,这也是厦门举办的首场“四链融合”大会。
本次对接会由厦门火炬高新区管委会、厦门市工信局主办,厦门市招商办、厦门自贸区管委会、厦门各区人民政府等单位共同协办,主要围绕新型显示、集成电路两大产业链,以推进“四链融合”为主线,着力为产业链相关企业搭建交流合作平合,为意向来厦发展的企业推介本地相关产业发展情况和投资机会,全面推动产业协同创新、创新链成果转化、资金链有效支持、人才链精准供给。会议由厦门市委常委、市政府副市长庄荣良主持。
共话融合四链协同赋能,打造高效创新生态体系
“四链”相互赋能,关键在于“融”,重点在于打通跨链的卡点、堵点。昨天的大会汇聚来自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产业链领域的顶尖专家与领军企业家代表,同台交流、同频共振,共同探讨“四链融合”发展路径。
依托国家“双一流”高校建设,厦门大学为厦门市打造现代化国际化城市提供强劲的科技支撑与人才保障。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党委书记张荣从校企共创、人技同输、内外联动三个方面,详细介绍了厦门新型显示与集成电路产业的创新与人才支撑。
中金公司福建地区业务联席负责人、中金启元基金管理公司总经理安垣,从资本角度分享了厦门新型显示与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前景。
作为产业链的特邀嘉宾,天马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执行副总裁王磊、瀚天天成电子科技(厦门)公司董事长赵建辉分别结合企业在厦发展经验和实践进行分享。
基于赛迪研究院对厦门新型显示与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高度关注,赛迪研究院院长张立从四大优势、四大机遇出发,对厦门新型显示和集成电路产业作深度评价,并从“四链融合”的角度提出四大建议。
强聚势能14个项目现场签约,产业发展再添动力
当前,厦门市新型显示与集成电路产业规模近1200亿元,集聚上下游关联企业超2000家。在昨天的大会上,市工信局局长肖峰围绕产业图谱,介绍了厦门新型显示与集成电路两条产业链的总体情况、投资机会、产业项目攻坚做法。伍斌市长深刻阐释了厦门推进“四链融合”的战略考量,擘画了厦门产业升级的宏伟蓝图,向广大企业家、人才释放“厦门机遇”的强烈信号。
激发“四链”要素发生“光合作用”,产业发展再添强劲动力。大会现场,涵盖新型显示、集成电路等领域共14个项目进行现场签约,签约金额128.7亿元。
“不管是原来的安防,到现在的大模型,以及更深层次的推理框架,我们都跟厦门大学打通了一系列高频、有效的产学研合作。”厦门算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算能科技”)总裁张迪凯介绍,公司产品主要应用于AI人工智能的前沿应用领域,包括智算芯片、智算服务器、智算卡等,最新一代针对大模型的应用芯片实现了对英伟达GPU的部分国产化替代。此次签约,算能科技计划在厦门建设国产化万卡集群算力中心,这是福建省首个全国产化万卡集群,项目规划总建设规模3000P算力,分三年三阶段实施,总投资24亿元。“厦门市政府在应用层面也给我们开放了更多场景,有了这些场景,我们的芯片才能更好落地。”
厦门鸿基伟业复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梦君在会场高兴地告诉导报记者,这次大会公司新签约了增扩产项目,计划投建15.5万平方米厂房建筑,用作碳纤维制品大规模生产的核心研发生产基地,将生产碳纤维自行车车架及变速器、电子刹车系统等其他高附加值碳纤维复材制品,达产后预计新增年产值不低于13亿元。“碳纤维项目作为国家重点研发的方向,从人才、政策、生产空间等方面,都需要非常多的外部资源来支持我们的企业发展。”王梦君表示,作为厦门本土培育的碳纤维复材细分领域的头部企业,公司的发展正是得益于厦门市政府对于碳纤维制品端的多方面支持,近年来,公司获评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已取得国内外授权专利105项,营收复合增长率超20%。
深化实践“四链融合”为抓手,加快产业项目攻坚
此次签约,厦门火炬高新区共有9个项目,包括海信半导体、丘钛、银科启瑞、路维光电等项目,涉及光芯片、元器件、掩膜版等产业链关键环节。这些项目的落地将为厦门新型显示、集成电路产业提质升级注入强劲动能,为厦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有力支撑。
深耕液晶材料领域20多年的烟台显华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显华”),是山东省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是厦门天马长期合作的供应商。公司总部和主要生产基地设在烟台,为了“就近服务”,显华计划来厦购地自建高端TFT材料、OLED材料生产车间及研发测试中心,配套厦门天马及省内面板厂,计划总投资2亿元,预计达产后年产值4亿元。在昨天的大会上,显华也与火炬高新区管委会同步完成了项目签约。
引一个龙头,带一串链条,兴一片产业。以产业链聚合资源要素,构建集群生态圈,这是厦门火炬高新区探索形成“四链协同、生态赋能”产业攻坚模式的做法之一。作为厦门市产业项目攻坚行动中新型显示、半导体和集成路、软件信息服务业、电力电器等五条产业链的牵头单位,厦门火炬高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赖建州在大会上分享了近年来火炬高新区以“四链融合”为抓手,加快推进产业项目攻坚行动的经验做法。
聚焦强链补链延链,推动“龙头引领—配套跟进—集群跃升”良性循环;深化产业图谱招商,围绕“芯-屏-端-网”等主导产业,按图索骥招引项目。近三年来共引进产业项目超350个,计划总投资超1100亿元,新增新型显示与集成电路产业链上重点配套企业超200家;2025年新策划亿元以上产业招商项目36个,其中新型显示与集成电路产业项目13个,计划总投资1064亿元。
以创新链引领产业升级,打造核心竞争力。坚持创新驱动、技术破局,构建“源头创新—技术转化—场景应用”全链条体系。推动以企业为主体建成天马新型显示研究院、厦门半导体工研院等30余个产业创新赋能平台,攻克Micro-LED巨量转移、氮化镓功率器件等23项“卡脖子”技术,园区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达14.2%;深化产学研用协同,联合嘉庚实验室、清华大学微电子所等开展“揭榜挂帅”,18项协同攻关技术实现产业化。
以资金链畅通融资渠道,助力企业加速跑。构建“财政+基金+资本”金融支持体系,畅通企业全生命周期融资渠道。打造产投基金矩阵,高新区政府产业引导基金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效应,通过参股子基金,引导社会资本重点投向产业链种子期、成长期项目;创新科技金融工具,推行全国首创“竞价撮合”融资机制,搭建“火炬金融服务平台”、全国首单“专精特新知识产权ABS”、全省首个“科技保险共保体”、联合税务部门全国首创“企业创新税收指数”等举措,解决企业融资难题;改革财政扶持模式,设立10亿元新质生产力基金,聚焦“投早、投小、投硬科技”,试点“拨改投”政策,允许企业将财政奖补资金置换为两倍以上股权投资,以市场化手段拓宽企业扶持渠道。
以人才链赋能创新驱动,厚植发展新沃土。注重产才融合、生态留才,构建“近悦远来”的人才发展生态。坚持靶向引才,举办“鹭创未来”海外创业大赛,搭建全球引才网络,累计吸引1096个项目参赛,136个项目进入市“双百计划”,联动天马、三安集成等龙头企业,面向全国高校举办“炬火种·燃新薪”专业大赛;着力产教育才,打造火炬大学堂、软件园产教融合基地等育才平台,支持企业建设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等校企研发平台;注重生态留才,着力打造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构建“苗圃一孵化器一加速器一产业园”全链条孵化生态体系,其中留学人员创业园综合实力位居全国第四。建设市级人力资源产业园、一站式人才驿站等服务平台,为人才提供多层次、多元化专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