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这里荒无人烟,最繁盛的时候,也只有一个小小的农场。
曾经,这里土匪出没,不远处就是厦门著名的土匪据点乌云寨山。
曾经,这里来了一拨又一拨的百姓,但是都没能留下,直到这批姓李的村民。
台海网12月28日讯(台海网记者黄荣亮 李立宇)1972年,琼坑李氏从南安县九都公社移居而来,在近50年的岁月中,他们不畏艰难,硬是把一个贫穷落后的移民村打造成富足发达、自强不息的现代化新农村,如今的琼坑,从无到有,从由当时的160户564人发展到现在410户1256人。他们用汗水与坚毅书写了现实版的移民神话。
艰难迁徙
1972年,山美水库建成蓄水,库区人民顾全大局,背井离乡,4264户共23347位村民分别移居到同安、南靖、漳浦、华安、长泰、平和、三明、永安及本县共9个县市20个公社。
迁徙到琼坑的彭口李氏移民也卷入这股潮流,迁移时的情景让老一代移民仍记忆犹新。当经过一百多公里的跋涉,踏上新的“家园”时,所有人都倒吸一口冷气:只见满目疮痍,一片荒凉,除了原有的几幢旧房,剩下的就是一些牛、羊圈、猪圈及矮小的柴火间。
一直到1972年底,移民们的居住问题才陆续解决。虽然新居拥挤,但移民人总算有个家了。
移民伊始,恰逢1971年底,过完新年后,春耕季节到了。
“一年之计在于春”。但是对于移民人来说,没有种子,没有肥料,又对当地的土壤、水利、气候等情况不熟悉,新春那几日,焦头烂额,一筹莫展。
幸好公社领导来了,邻村的干部群众来了。移民人在新的土地上开始了第一次耕作,播下了大豆、花生等作物,同时也播下了对未来生活的希望......
美丽传说
当地曾传流一句闽南俗语:“穷坑穷坑,归日哭嘤嘤,有得吃没得天(添),要得好水得去后坝坑(南安地界)”。琼坑昔日实属穷乡僻壤。
不过,还有一个与琼坑有关的美丽传说,让移民人兴奋不已。
话说隋唐交际,天下大乱,各路群雄逐鹿中原。秘传能一睹琼花美貌者必得天下。最终,只有秦王李世民有幸观看到了盛世琼花,从而当上了大唐天子。
后人把琼坑、花枞两村合为琼花,并预言只有李氏才能最终在此生息繁衍,兴旺发达。据说,不知从哪一代始,虽然一姓又一姓的家族在这里居住过,但都来去匆匆,难以久居。而彭口李氏一来,恰暗合以上传说。这一传说让大家深受鼓舞。有了希望,就有了新的动力。
艰苦改造
人穷田薄的琼坑人,从不会封闭自己。学习别人、改造自己,是琼坑人的一种精神风貌。
由于本村耕地资源稀缺,琼坑人积极采取”走出去”战略,他们走南闯北,足迹遍布福建各地,培养、锻炼出一大批技术过硬的水泥工,木匠等建设业的技术人才。进入改革开放时期,特别是厦门建立经济特区后,这批技术人才为厦门特区的建设,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走出去的村民出人头地,守在村里的人们也没停下脚步。
2008年至今,省移民局累计下达资金1000多万元,仅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就下达900万元。琼坑抓住这一建设契机,以水库移民新村建设为契机,积极改善生产生活居住条件,强化村落产业和文化建设。
琼坑采取分户实施、个人出资与移民补助相结合的方式,统一铺贴瓷砖的风格,总共完成45户移民房屋立面装修,总投资约253万,其中个人出资约108万,移民补助144.89万元,补助总面积约21031㎡。修缮后的移民房屋风格统一,使全村呈现既传统又富现代气息的民居风貌。
琼坑还以整治卫生死角为突破口,建成了环村路。投入300多万元建成琼坑环村路1080米和沿双坑水库库边挡土墙270米。
这两个项目是整个琼坑村整体面貌提升的基础,围绕水清岸绿的双坑水库,沿着环村路走上一圈,分外神清气爽。
路修好了,村子也改造好了,村口的荔枝园佳果累累,村后青山更是风景优美。近年来,琼坑开始吸引了大批自驾游客来摘果、摄影。近半个世纪过去了,琼坑和其他移民村一样,走过了曲折发展道路,他们用了整整一代人的时间,与这里的土地紧紧地融合在了一起。
(水库前后对比)
(移民广场前后对比)
(移民示范村标识前后对比)
(门楼前后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