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客户端北京11月1日电(记者 上官云)路遥,已故当代著名作家。他创作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被誉为是茅盾文学奖“皇冠上的明珠”。
在这部堪称经典的著作中,路遥以中国上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为背景,讲述了以孙少安、孙少平两兄弟为中心的陕北高原农村普通青年的平凡生活。
著名作家路遥。郑文华 摄
这部作品出版后即引起强烈反响,即便在路遥因病去世后,依然热度不减。今年是路遥诞辰70周年,许多读者仍在怀念路遥,怀念《平凡的世界》。
路遥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通过不断努力,1973年进入延安大学中文系学习。路遥从进入延大,到去世以及身后的一些重大活动,延安大学原校长申沛昌是见证人,对一些情况都比较了解。
“1983年11月3日,他在给我的信中说,世界广大,但挚友不多。学校三年,我们虽然是师生关系,但精神上一直是朋友。”日前,在“不朽的星辰——路遥诞辰70周年的纪念活动”中,申沛昌说。
他评价道:“路遥的一生与苦难为伴,与奋斗同行,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这既是路遥一生的真实写照,又是路遥精神的高度概括,也是路遥的座右铭。”
确实,奋斗是路遥人生的一个关键词。他始终认为,人生就是要永不休止的奋斗,只有在奋斗中感到自己的努力没有虚度,这样的生活才是丰富的。
《平凡的世界》就是路遥对上述生活态度的实践之一。申沛昌说,《平凡的世界》分为三部六卷100万字,时间跨度从1975年到1985年,路遥抱着“是刀山也要过去”的决心进入作品创作,又历经三年才最后完成这部100万字的鸿篇巨著。
作家路遥。郑文华 摄
“那个时候,他日常生活写作时常常常忘记吃饭。”申沛昌说,这部书写完,路遥把笔扔出去,照了照镜子,看着疲惫的脸,两鬓有那么多白发,“即使这样路遥还是无怨无悔地说,生活就是这样,有得必有失,为选定的目标而献身是永远不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