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台海网 >> 生活频道 >> 文化 >> 知识分子  >> 正文

追忆路遥:他有对人的悲悯,写人的尊严、人的价值

www.taihainet.com 来源: 中国新闻网 用手持设备访问
二维码

  中新网客户端北京11月1日电(记者 上官云)路遥,已故当代著名作家。他创作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被誉为是茅盾文学奖“皇冠上的明珠”。

  在这部堪称经典的著作中,路遥以中国上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为背景,讲述了以孙少安、孙少平两兄弟为中心的陕北高原农村普通青年的平凡生活。

著名作家路遥。郑文华 摄

  这部作品出版后即引起强烈反响,即便在路遥因病去世后,依然热度不减。今年是路遥诞辰70周年,许多读者仍在怀念路遥,怀念《平凡的世界》。

  路遥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通过不断努力,1973年进入延安大学中文系学习。路遥从进入延大,到去世以及身后的一些重大活动,延安大学原校长申沛昌是见证人,对一些情况都比较了解。

  “1983年11月3日,他在给我的信中说,世界广大,但挚友不多。学校三年,我们虽然是师生关系,但精神上一直是朋友。”日前,在“不朽的星辰——路遥诞辰70周年的纪念活动”中,申沛昌说。

  他评价道:“路遥的一生与苦难为伴,与奋斗同行,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这既是路遥一生的真实写照,又是路遥精神的高度概括,也是路遥的座右铭。”

  确实,奋斗是路遥人生的一个关键词。他始终认为,人生就是要永不休止的奋斗,只有在奋斗中感到自己的努力没有虚度,这样的生活才是丰富的。

  《平凡的世界》就是路遥对上述生活态度的实践之一。申沛昌说,《平凡的世界》分为三部六卷100万字,时间跨度从1975年到1985年,路遥抱着“是刀山也要过去”的决心进入作品创作,又历经三年才最后完成这部100万字的鸿篇巨著。

作家路遥。郑文华 摄

  “那个时候,他日常生活写作时常常常忘记吃饭。”申沛昌说,这部书写完,路遥把笔扔出去,照了照镜子,看着疲惫的脸,两鬓有那么多白发,“即使这样路遥还是无怨无悔地说,生活就是这样,有得必有失,为选定的目标而献身是永远不悔的。”

上一页 1 2下一页
相关新闻
文艺创作从高原走向高峰

10月15日颁奖的第十届茅盾文学奖5部获奖作品从不同侧面反映了近年来我国长篇小说创作的思想高度、艺术水准,体现出文艺工作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深入生活,潜心创作,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从“高原”迈向“高峰”的努力和成就。   近年来,中国作家频频走向国际领奖台,刘慈...

两位陕派茅盾文学奖得主 书中都带秦腔题材

10月14日晚,在国家博物馆举行的第十届茅盾文学奖颁奖典礼上,当代文坛知名作家、往届茅奖获得者贾平凹、阿来、毕飞宇、张平、格非五人以茅奖颁奖者的身份出现在舞台上,分别为陈彦、徐怀中、徐则臣、李洱和梁晓声这五位茅奖新得主颁奖。茅奖升华了贾平凹等人的文学人生,他们又见...

梁晓声:有一个人物的名字叫时代

“如果不饱含深情的话,一个人怎么能写100多万字,他在那儿干嘛呢?兴趣对我本身没有那么大的推动力,一定要加入情怀的推动力,而且情怀的推动力一定是主要的。”接受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专访时,作家梁晓声如是说。   日前,梁晓声的三卷本长篇小说《人世间》获得第十届...

第十届茅盾文学奖体现长篇小说创作迈向“高峰”的努力

第十届茅盾文学奖8月16日在北京揭晓,梁晓声的《人世间》、徐怀中的《牵风记》、徐则臣的《北上》、陈彦的《主角》、李洱的《应物兄》5部作品获奖。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评奖委员会副主任李敬泽接受《光明日报》《文艺报》记者采访,就评奖的相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记者:作为我国具有最高荣誉、备受关注的全国性文学奖项之...

第十届茅盾文学奖提名作品产生 梁晓声、徐则臣新作皆上榜

8月12日16时许,中国作家网发布了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评奖办公室公告(第2号),宣布已评选出第十届茅盾文学奖的10部提名作品。   公告中写道:“评奖委员会经过认真阅读讨论,于2019年8月12日进行第五轮投票,产生了10部提名作品,现予以公示,公示截止期为8月15日。在此期间,如发现提名作品有不符合《茅盾文学奖评奖条例》的情况,请向评奖办公室反映。”   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