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台海网 >> 生活频道 >> 文化 >> 文化大话堂  >> 正文

文化中国行丨被誉为“地下水长城”的坎儿井有何奥秘?

www.taihainet.com 来源: 央视新闻客户端 用手持设备访问
二维码

提到吐鲁番,你可能首先想到的是一望无际的葡萄园。千百年来,吐鲁番能够种植葡萄,能够成为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坎儿井的功劳功不可没。作为至今依然在使用的“活的文化遗产”,坎儿井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下水利灌溉系统,有“地下水长城”之称。今天的《文化中国行 山水间的生态智慧》,让我们一起到骄阳似火的“火洲”吐鲁番,去感受坎儿井带来的清凉和生机。

总台央视记者 王晨:现在正值吐鲁番葡萄成熟的季节,行走在整齐的葡萄架下,一串串颗粒饱满的葡萄散发着阵阵“果香”。而走出葡萄架,迎接我们的是四五十摄氏度的高温酷暑。作为中国最炎热干旱的地方,吐鲁番的气候条件本不利于发展农业。但这里却被誉为沙漠中的绿洲,中国的“瓜果之乡”,造就这一奇迹的是一种适应极度干旱地区的特殊灌溉系统——坎儿井

吐鲁番盆地夏季酷热难耐,年均降水量仅约16毫米,蒸发量却高达3000毫米以上,自古便被称为“火洲”。尽管这里河流匮乏,地下水却十分丰富。

这片一望无际的戈壁滩,看上去毫无生机,但实际上它的地下就是一个重要的水源地。来自天山的雪水,在山脚渗入地下,经过漫长的路程,流到这里,为坎儿井提供了丰富的水源。

一个完整的坎儿井系统,主要由竖井、暗渠、明渠和涝坝这四部分组成。它虽然叫做井,实际上却是一条水渠。其中暗渠就是地下渠道,明渠是地面渠道,涝坝是蓄水池,而竖井就是修建坎儿井时的施工井和通风管道。从高空中看下来,这一串串竖井宛如洒在茫茫戈壁上的珍珠项链。而在井下,涓涓泉水流向村庄和农田。

经过科学测定,吐鲁番现存的坎儿井中,最古老的修建于六百多年前的明代初年。而据部分专家推测,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汉代,吐鲁番就已经有了坎儿井的身影。吐鲁番坎儿井在清代迎来了第一次修建的高潮,在林则徐、左宗棠等人的带领下,各族人民在吐鲁番开挖了大量坎儿井。至今,部分吐鲁番人还亲切地称呼坎儿井为“林公井”。

目前吐鲁番地区有坎儿井1108条,暗渠总长3200多公里,年径流量1.14亿立方米,滋润了绿洲人的生活。

吐鲁番市水利科学研究所所长 工程师 徐伟伟:坎儿井是巧妙利用地形地势开凿的地下水取水工程,对于绿洲的农业和生态灌溉非常重要。吐鲁番好多村名,后缀都有“坎儿孜”,就是坎儿井的意思。坎儿井修到哪里,哪儿就是绿洲,哪儿就是美好生态。

坎儿井:因地制宜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典范]]]

坎儿井是荒漠地区利用地面的坡度,无动力地引用地下水的一种水利工程。这一独特构造是当地劳动人民适应吐鲁番极端干旱炎热气候环境的创造,其中蕴含的生态理念,也在当代得到了传承和发展。

作为坎儿井的主体,地下暗渠是坎儿井生态智慧的集中体现,能够尽可能减少渠水在高温和日照下的蒸发和流失,而竖井口也做了特别的设计。

吐鲁番市水利科学研究所所长 工程师 徐伟伟:这个环形土堆是把竖井里的土提取出来以后就近堆放,它可以省工。土堆有一定高度,可以防止风沙进入坎儿井,还可以防止周边的小洪水进入坎儿井,有效地保护坎儿井里的水源水质。

总台央视记者 王晨:在坎儿井的每一条地下暗渠中,清澈的渠水都是自动流淌的,堪称古代的自来水系统。这是因为吐鲁番盆地海拔较低,而盆地北部作为水源地的天山山脉平均海拔在5000米左右,冰川融水进入地下之后顺着北高南低的地势形成自流井,体现出古人因势利导的聪明智慧。

在现代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坎儿井蕴含的生态智慧也被传承和发展。在高昌区恰特喀勒乡的吐鲁番克尔村,七千多亩葡萄地今年四月起用上了微喷灌技术。村民艾尼瓦尔向我们介绍,这种技术借鉴了坎儿井地下输水的理念,通过地下管道,将水精准输送和喷洒到每棵葡萄藤的根部,大大减少了传统漫灌方式造成的水资源蒸发。预计到明年年底前,吐鲁番的63万亩葡萄园都将实现节水措施全覆盖。

吐鲁番市高昌区恰特喀勒乡吐鲁番克尔村村民 艾尼瓦尔·热西提:以前我们使用的是漫灌,一年的用水量是650立方一亩地。使用微喷灌了以后,一年的水量是一亩地450立方。

总台央视记者 王晨:行走在吐鲁番盆地的乡村中,你会发现,凡是有坎儿井的地方,必然是绿树成荫的地方,也肯定是孩子们集中玩耍的地方。水,给这些绿洲村落带来了无限的生机,给这里的万物生灵带来了和谐共生的宝贵空间。

据统计,坎儿井是吐鲁番地区红柳、梭梭、骆驼刺等绿洲植被获得水源的主要途径之一,井水流淌过的地方,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夏天井水周边一百米范围内形成了怡人的小气候,为居民提供了纳凉休闲的好去处。

吐鲁番市高昌区原种场三组村民 巴力·买买提:我们小时候都在坎儿井的水里面游泳。现在,小孩子也来玩,坐在旁边就知道,凉凉的一种感觉。浇灌葡萄地或者林子都用这个水。祖祖辈辈留下来给我们的宝贝,就算是母亲河吧。

上一页 1 2下一页
相关新闻
台商台企参访团参访新疆 “我们看到了新疆未来发展的广阔前景”

8月1日至6日,台商台企参访团一行34人来到新疆,深入乌鲁木齐市、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昌吉回族自治州等地的景区、口岸、企业……亲身感受新疆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的真实状况。   “这里像台北的西门町一样热闹。”8月1日,夜晚的新疆国际大巴扎景区灯光璀...

新疆归来,台湾媒体人由衷感慨:真希望两岸早日统一

“大美新疆!新疆实在是太美了!”台湾媒体人赖岳谦日前结束新疆行返台,直言新疆的美景令他心旷神怡,热情的民风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赖岳谦说,行程中,他遇到了许多热情友好的大陆同胞,这些经历让他不禁感慨,真心希望两岸之间能够早日统一。 “好玩得不得了!”台湾大学教授...

女子跨越4000多公里 从新疆专程来泉送锦旗

从新疆昌吉到福建泉州,跨越4000多公里,近日,来自新疆的贾女士带着一份沉甸甸的感激之情,来到泉州市中医院,找到针灸一区主任医师潘文谦。 贾女士(中)为潘文谦主任(右)送锦旗   事情要从2018年说起,当时潘文谦作为援疆的一名医生,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昌吉分院为期一年半的援疆生活。   贾女士是一名教师,她说当时自己的左腿髋关骨时常感到疼痛,站也...

新党主席吴成典:新疆是个好地方

在7月22日至29日期间,台湾竞争力论坛学会代表团一行20人到访新疆,通过实地走访乌鲁木齐、克拉玛依、伊宁等地,感受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与多元文化交融之美。   新党主席吴成典走进位于乌鲁木齐市的新疆国际大巴扎景区,精彩的民俗表演,种类繁多的商品,游人人山人海,都令他“惊讶”。吴成典告诉记者,新疆是个好地方,这里来了让人回味无穷。(来源:中新网 赵雅敏)

新疆和硕县:盐碱地中麦穗飘香【图】

  7月14日,在新疆和硕县一处改良盐碱地里,大型机械在收割小麦。   近日,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硕县的一处改良盐碱地上种植的小麦喜获丰收。近年来,新疆和硕县持续对盐碱地区域进行改良开发,通过改善排水灌溉系统,研发引进抗盐碱农作物品种等措施,将盐碱地变成良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