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台海网 >> 生活频道 >> 文化 >> 文化大话堂  >> 正文

苏轼民族共同意识的形成契机及其精神内核(4)

www.taihainet.com 来源: 中华文化凝聚与传播 曾明 用手持设备访问
二维码

四、结语 

苏轼后半生在朝为官时间较短,命途多舛不断被贬官外放,其中以被贬黄州、惠州、儋州最为知名。这不仅是因为苏轼作诗自道,而是这三个地方确实对苏轼的影响最大,不仅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同时也为其创作提供了天然良机。自黄州始,苏轼的思想渐渐转向佛老以求得内心平静,荒居野外的东坡、雪堂成为他效仿陶渊明创作的必备条件,由是他开始回归田园,并在精神上逐步隐逸。及至被贬惠州及儋州,他的和陶诗数量渐多,柳宗元和陶渊明被他亲切地称为“南迁二友”。惠州和儋州的少数民族百姓比黄州更多,生活所迫促使他与当地百姓比邻而居,在睦邻友好的居住环境中,苏轼的民族共同意识不断萌发,尤其是在海南与黎子云兄弟等人的愉快交往,更使苏轼融入其间并产生了强烈的认同感。 

苏轼在被贬三州期间所编的《东坡易传》《东坡书传》等传著作品,则从思想上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民族认同感,为其民族共同意识的形成注入了理论根源。蜀学性情一体而主情的观点融于易学,力求学人平等待人,谦虚自持,尊重个体发展。苏轼在为《尚书》作传的过程中进一步阐发了自己的治国治民理念,其朴素真诚的民本主义思想贯穿全传,熠熠闪光。正是因为有这些朴实且多维的价值观引导,使苏轼在当时尚处于封建社会的北宋年代就已经超然物外,摒弃狭隘的民族观,真正融入民族百姓并与他们相处相知,以真诚回馈真诚,从而形成了民族共同意识。“遗我吉贝布,海风今岁寒。”在平凡的交往中,与黎族人民相互认可、相互吸纳,彼此趋同;“华夷两樽合,醉笑一欢同。” 在平等的交流中,与黎族人民相互依存、相互融合,彼此认同;“咨尔汉黎,均是一民。”在平常的交融中,与黎族人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共同。在此基础上,逐步发展成为一个既有一体属性,又有多元特征,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的有机整体(这就是共同意识)。 

“垂天雌霓云端下,快意雄风海上来。”这是晚年苏轼在儋州写下的诗句,既表现出生活生态生命的快意,也是他人生心境的绝妙传真。从中我们不难发现,认识理解把握苏轼平等进步的民族共同意识,的确应该杜绝和改变将汉族与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与少数民族截然分割或对立的思维模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从历史看,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而成的多元一体中华民族历史。这既是苏轼个人的贡献,同时也成为那个历史时代的一抹亮光。 

说明:本文推送时为阅读及排版便利,统一略去注释及参考文献,有需要的读者敬请参考期刊原文。

(来源: 中华文化凝聚与传播via民族学刊)

上一页 1 234下一页
相关新闻
千年西湖摩崖题刻该如何保护?

“这是古人在西湖边发的朋友圈。”魏祝挺说。   魏祝挺是浙江省博物馆吴越国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筹)副主任、浙江省石窟寺调查专家组成员,“湖山镌永——杭州西湖历代摩崖题刻拓本展”的策展人。   最近不少人来到浙江西湖美术馆,以期从200多件西湖摩崖题刻的拓本中,看看古人在...

东西问|曾明:为何在人生“至难”,苏轼却能“图其至远”?

为何在人生“至难”,苏轼却能“图其至远”?   ——专访中国民族学会副会长曾明   “古之人,有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者,彼独何术也?”宋仁宗嘉祐八年(公元1063年),年仅26岁的苏轼在《思治论》中提出疑问。苏轼用自己起伏波折的一生给出答案: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他写...

遭贬海南,苏东坡和他的黎族朋友喝了什么酒?

绍圣四年(1097年),命途多舛的苏东坡接到朝廷“复贬昌化” 的诰命,终于被一贬再贬到了海南岛。虽然海南岛地处荒远,东坡先生又遭迫逐,不得已只能在椰林中建起茅屋“桄榔庵”勉强栖身,但生性豁达的苏东坡却在“民黎杂揉”的这里结识了众多黎民,沉醉于黎法酿酒之甘美的同时也和...

苏轼,生日快乐!提到他你首先想到的还是东坡肉吗?

成年以后,一个人发自内心的快乐好像越来越少。职场不顺、生活压力……似乎哪一件都能成为不高兴的理由。   当因为琐事不快乐的时候,不妨看看“宝藏文学家”苏轼。他喜欢结交朋友,自创美食,算是古代的一位资深“吃货”,对品茶很在行。经历过人生的大起大落,依旧努力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