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台海网 >> 生活频道 >> 文化 >> 文化大话堂  >> 正文

【网络中国节•七夕】古诗里的七夕

www.taihainet.com 来源: 中国日报网 用手持设备访问
二维码

中国传统节日有的选择日月重合的日期,这不仅是讲究数字的重叠美,也体现了中国古代对天地交融日月重合的崇拜。而七夕的双数重合里,不仅寓意“双七双吉”或“喜中带吉”的吉祥,七夕之“七”,还连着一串与数字“七”相关的名堂和有意味的节俗。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当我们读到杜牧这优美的诗句,自然就想起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动人传说。“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河西“织女”,河东“牛郎”,隔河泣思相望,全天下的喜鹊被感动,从四面八方赶来,搭成一道鹊桥让其相会,这个动人的时刻,正是七月初七的晚上,所以,人们把这个节日叫做“七夕”。

“七夕今宵看碧霄,牛郎织女渡鹊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唐朝林杰的诗说出了七夕民间流行的穿针乞巧风俗。对月穿针比巧,此俗是七夕节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流行于后世。《西京杂记》载:“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因此,七夕又称乞巧节(也叫七巧节)。七巧节女子“对月穿针”比巧,用的那针也是七个孔的,是特制的扁形七孔针,要把彩线飞快地穿过去,是有难度的。所以,梁简文帝《七夕穿针》诗描写了此状:“针欹疑月暗,缕散恨风来。”诗说线没有穿准,怪月色昏暗,线头散开了,又怪夜风太大,简单的十个字,将宫女“对月穿针”的心理描写得细致入微,也能看出古时人们对七夕“穿七孔针”习俗的重视。

“今日云輧渡鹊桥,应非脉脉与迢迢。家人竟喜开妆镜,月下穿针拜九宵。”唐朝文学家权德舆的《七夕》,说出了七夕不仅穿针,还要“拜九霄”,也就是拜织女星“巧神”。再看明代毛铉的《幼女词》:“下床着新衣,初学小姑拜。低头羞见人,双手结裙带。”诗说诗人当时才6岁的小女儿,就穿上新衣服开始学着向巧神祭拜了,可见古人对拜织女习俗是很在意的。在民间的崇拜里,织女是编织云彩的纺织女神,是情侣、妇童的保护神,人们把七夕看作七姐诞,凡间的妇女会在七夕向“巧神”乞巧,乞求智慧和巧艺。女孩们在这个充满浪漫气息的晚上,对着天空的朗朗明月,摆上时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女神能赋予自己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更乞求姻缘巧配。就这样,七夕拜七姐成为普遍的民间习俗。

“烟霄微月澹长空,银汉秋期万古同。几许欢情与离恨,年年并在此宵中。”白居易的《七夕》,让我们深刻领悟到七夕的况味。织女星,自古就在人们的心思里交织着浓浓的情愫。在福建、浙江等地区,把七月初七这天称为七星妈或七娘妈诞,有一首民谣唱得执著动情:“七月初七七娘生,七枝清香来拜请,七块碰粉七蕊花,七座灯科七只金,浥饭甜糜豆干酒,恭请七娘来吃酒。”那一串“七”的歌谣,唱出了恭请七娘妈的急迫心情。

说起七夕与“七”相连的祭拜习俗,广州一些地方的“迎仙七拜”更见心诚,从初六至初七,自三更至五更,一连两晚姑娘们穿戴应节服饰,焚香点烛,连拜七次。山东鄄城、曹县、平原等地的“七姐会”,分别由七个要好的女伴组成,以包饺子的简单形式吃“卜巧饭”,其中把一枚铜钱、一根木针、一个红枣分别包到三个水饺里,共同进餐,说是吃到铜钱的有福,吃到木针的手巧,吃到红枣的早婚。浙江民间有七夕接露水的习俗,叫“七夕露”。传说七夕的露水是牛郎织女相会时的眼泪,抹在眼上和手上,可眼明手快。由此可见,七夕习俗并不单纯是一种迷信活动,它反映出妇女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各种习俗活动的共性都是追求美好生活。

“金斗高跳鬼状狞,世传此像是魁星。祥光闪烁开先光,助子秋闱笔砚灵。”宋代名臣李昴英这首《送魁星与李子先》,说的则是另一位七夕民间崇拜的星神——魁星。七夕也有魁星诞之称,这个丑神似乎与美仙女极不协调,但他的来源也与“七”有关,也来源于古人对星象的崇拜。魁星是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又称魁首。说起来也是件挺有趣的事情,七夕之夜跟织女一道粉墨登场接受人们祭拜的,不是织女朝思暮想的牵牛郎,而是一位面目诡异的魁星神。说他“面目诡异”,也是有传说的,大概是说他不仅面目奇丑,还有腿脚残疾,只因才华超众,御试时被皇帝钦点为头名状元,功成名就后,去世升天成为人间崇拜的魁星。看来,人丑心不丑,人残志不残,才华功德圆满,也会成为人们心目中的才星。

说起魁星,虽然没有牛郎织女的传说那么家喻户晓,但在七夕民间也有颇多人崇拜。据记载,早在东汉纬书《孝经援神契》中就有“奎主文章”之说,后世附会为神,建奎星阁并塑神像以崇祀之,视为主管文章兴衰之神,科举考试则奉为主中式之神,并改“奎星”为“魁星”。这在明末学者顾炎武《日知录》卷三二“魁”条也有记载:“今人所奉魁星,不知始自何年。以奎为文章之府,故立庙把之。乃不能像奎,而改奎为魁。又不能像魁,而取字之形,为鬼举足而起其斗。”据史料记载,对魁星的信仰在宋代最盛,后经久不衰。尤其是东南浙、闽等地区,自古就流传着七夕拜魁星的风俗。

古时中国几乎每个城镇都建有“魁星楼”或“魁星阁”,其正殿塑的魁星造像面目狰狞,金身青面,赤发环眼,头上还有两只角,俨然一副鬼模样。右手握一管朱笔,左手持一只墨斗,右脚独立,脚下踩着海中一条大鳌的头部,意为“独占鳌头”,左脚后扬,脚上是北斗七星,意为“魁星踢斗”。传说他那支笔专门用来点取科举士子的名字,一旦点中,文运、官运就会与之俱来,所以科举时代的读书人将其视若神明。在儒士学子心目中,魁星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由此自古就流传着七夕拜魁星的风俗,目前现存的崇奉魁星的遗迹还比较多。

可见,这被称作“女儿节”乞巧的七夕,也是男儿向“才神”乞才的节日。女子信奉“巧神”,一同乞巧祈福,切磋技艺,共同进步;男子崇尚魁星,积极进取,以求夺魁,获取功名。如此说来,七夕真是个年轻人积极向上求取进步的好日子!(来源深圳新闻

相关新闻
【网络中国节•七夕】过一个中华民族的情侣节

唐代诗人杜牧有两句诗,道出了许多人相似的体验:“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很多人的人童年都有这样的经历:坐在或是躺在星空底下,听大人或是同伴,讲天上牛郎织女星的故事。这就是七夕节的意境——一辈子都不会忘却的意境。 牛郎织女情,穿越时空的婚恋观   七夕节是中华民族最富有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人类的童年,夜里无照明,仰望夜空,繁星满天,...

【网络中国节•七夕】七夕节的由来

我们一直知道七夕节关于牛郎与织女的传说,但是这并不是节日的真正起因,七夕节的兴起是因为古人对天象的崇拜。    由于过往女子的命运只能嫁作人妇、相夫教子,因此不少女子都相信牛郎织女的传说,并希望以织女为榜样。所以每逢七姐诞,她们都会向七姐献祭,祈求自己能够心灵手巧、获得美满姻缘的节日。这也就是“乞巧”这名称的来源。妇女亦会结彩楼,预备黄铜制...

【网络中国节•七夕】关于七夕节的这些冷知识,你知道吗?

最近几天,七夕节无疑是个热门话题,年轻人乐得多了个约会的节日,很多商家也瞄准商机,希望趁机大赚一笔。   如今,七夕往往被视作“中国情人节”。说起来,从古至今,它也确实是个无比浪漫的节日,包括爱情主题在内,其内涵远比许多人了解的还要广泛。   冷知识一:七夕为何...

【网络中国节•七夕】穿越回古代,七夕怎么过

提起七夕,人们就会想起牛郎织女的故事及其承载的美好爱情。今天,七夕多以“情人节”的面目示人,可在古代,七夕却有着更丰富的内涵。下面,就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看看古人如何过七夕。 晒衣曝书,珍惜时令物候   和多数传统节日一样,七夕也与农业社会的时令密不可分。记录了东汉乡村岁时生活与风俗的《四民月令》记载,每到七月七日,“曝经书及衣裳,习俗然也...

【网络中国节·七夕】福州:文化惠民迎“七夕”

为迎接即将到来的“七夕”,马尾区委文明办、马尾区委老干部局等单位,15日在马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举办2023年马尾区“我们的节日·七夕”暨“节日感党恩 共话新时代”主题活动,老少齐聚一堂,共话民俗文化,共吟经典诗文。 活动伊始,老党员志愿者讲解七夕的渊源、传说和习俗。主办方还组织青少年观看中国船政家风宣传片《家风纯正 雨润万物》。片中,福州市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