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台海网 >> 生活频道 >> 文化 >> 文化大话堂  >> 正文

文物保护与修复在创新中传承

www.taihainet.com 来源: 科技日报数字报 用手持设备访问
二维码

  清垢除锈、砌砖垒墙、削木钻孔……219名高手同台竞技,在方寸之间用指尖技艺让一件件文物获得“新生”。3月26日,汇聚了全国27个省市文物行业技术人才的全国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在山西太原落下帷幕。

  2016年,一部《我在故宫修文物》纪录片大火,让文物修复师这个职业走入了大众视野。不过,技术创新、人才培养、技艺传承……在外界关注的背后,这些依然是摆在文物行业从业者面前的现实问题。

  新时代文物人,还需把握住创新与传承的平衡,典守中华文脉。

  科技辅助文物修复和保护

  文物修复,早已不是传统观念中的“一盏孤灯一刻刀,一柄标尺一把锉”。科技,在文物保护工作的各个具体环节,都起到关键作用。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乔梁在本次大赛的考古探掘工项目中担任裁判长,乔梁告诉记者,科技的进步和国家整体经济实力的提升,让考古人更有底气。过去要爬梯子、搭架子拍照,现在操控无人机就能拍;过去测绘都是用皮尺,现在则普遍应用激光测距仪、全站仪等高精度测量仪器。“国内的田野考古一线工作中,运用到了许多高新技术手段,这一点让国外都很羡慕。”

  故宫博物院副研究馆员杨玉洁此次参加了陶瓷文物修复师项目。她介绍,借助科学仪器检测设备,修复师可以确定文物上污染物的成分甚至是化学组成,这些仪器辅助文物修复师选择更适合的方法和材料来清洗、处理文物。杨玉洁表示,现在的文物保护与修复是一个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专业领域,文物修复师在磨炼技艺的同时,还必须重视理论学习,增进对前沿材料和设备的了解。

  科技的介入让文物修复师能更好地解读文物。金属文物修复师项目裁判长、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潘路说,以青铜器物表面的锈蚀为例,过去的老师傅们大多依靠经验识别,很多锈蚀通常会被完全除掉。而现在通过科技手段检测,可以辨别出哪些是有害锈,哪些是无害锈,像孔雀石、蓝铜矿这样的腐蚀产物就能被保留下来,最大程度上呈现文物的古色古香。

  潘路表示,文物保护是一个应用型学科,很多其他行业常用的材料和方法也会被引入文物修复。在金属文物修复师项目中获一等奖的山东博物馆助理馆员任伟介绍,从牙科仪器中引进的超声波洁牙机,现在就已经成为青铜文物修复中的常用工具。“就像既能清洗又能保护牙齿一样,这种仪器既能除锈又能保护文物。”任伟认为,随着科技的发展,今后将有更多类似的仪器陆续被应用到文物修复工作中来。

  建设完善人才体系

  “现在文物保护最大的难点就是人才缺乏,既缺技术型人才,又缺研究型人才。”大赛可移动文物组组长、山西博物院研究员钟家让说,现在国内有大量的文物亟须修复,即使拉起一支队伍,基础力量也比较薄弱,达不到预期效果。

  文物保护人才队伍的建设至关重要。国内开设相关专业的高校也在积极探索新的培养模式。

  北京联合大学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的张心远年仅20岁,他也是本次大赛中少见的“00后”陶瓷文物修复师。张心远就读的专业采用“3+2+2”的培养模式,在3年阶段要进行书画、古建、器物等文物保护修复的实操训练,还要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在第一个2年阶段以传统修复技艺为主,第二个2年阶段则要求掌握文物的科技分析检测。

  张心远介绍,他从大一就开始上实操课,整个学习的过程也是实操和理论同步进行,还会有故宫博物院等单位的老师来学校授课。“大二开始主要的任务是到博物馆、文物修复公司等文保单位实习,把手艺练出来。”

  经验也不可或缺。这次,张心远也利用比赛间隙和其他选手进行了修复技术方面的交流,见到了各地文物修复师掌握的不同修复技术,收获良多。“参赛的选手中大部分都是从业多年的专业人士,有的甚至比我多了几十年的经验,技术不在一个层次上。”张心远说,想要提升技艺,仍需要在学校的培养体系之外,自己再下大力气。

  “文物修复不是步骤会了就行,还要看对文物的了解有多深,这不是一年两年的工夫。除了练习还需要经验,就像医生一样,病人看多了,自然能成为专家。”陶瓷文物修复师项目裁判长李奇说,修复文物的前提一定是要充分了解和掌握文物的情况,明白怎么安全有效地修复,这考验的是一个文物修复师的综合能力。

  研究人才的缺乏,影响的则是文物保护背后所需要的新技术、新材料的研发创新。钟家让告诉记者,曾经有许多高校老师来询问文物保护对技术和材料还有哪些需求,但文物保护过程漫长,投入很难马上看到效果,加上应用领域窄、市场小,因此实现研究和应用之间的转化就十分困难。如何打通基础研究与实际应用之间的壁垒,也是文物保护发展创新需重点考虑的方向。

  守住匠心传承技艺

  来自陕西的选手李永红在赛前准备了两百多块砖提前在家练习,最后的结果也让他的付出有了回报,他获得了泥瓦作文物修复师项目的一等奖。此次比赛,用传统工具手工制作,让他找回了从前当学徒时那份“慢慢来”的感觉。

  和其他类型的文物修复师一样,泥瓦作文物修复师也面临着年轻力量越来越少,逐渐走向老龄化的问题。李永红希望有更多的大学生甚至中学生,在课余时间能够到木作、瓦作行业里来探索和体验,让技艺得到继承发展的机会。

  对于文物修复师来说,在工作台前一干一整天是种常态,听着修复文物所用工具和仪器发出的噪音,闻着化学试剂散发的刺鼻气味,也都是家常便饭。钟家让表示,现在的技术修复人才缺乏的,正是老一辈文物人身上传统的工匠精神。“很多年轻人现在坐不下来,也不愿意投入大的精力去学。文物保护是个枯燥的行业,从业者必须要喜欢文物,还得有一种情怀。”

  钟家让说,这次举办全国性的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就是通过这种形式来激励文物行业工作者沉下心来钻研技术,延续传统的修复技艺,把对文物的情怀和匠人精神传承下去。在他看来,不管是先进仪器还是高科技手段,对文物保护而言都只是辅助作用。“关键还是要靠人。机器再好也是人来操控,最后都要落到一个匠人匠心上。”

  科技的发展为文物保护和修复带来了更多可能性,但受访者也都表示,机器不能替代技艺,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仍闪烁着时代光辉。

  正如李永红所言:“用手工砌出来的青砖墙,就像我们陕西的手擀面一样,是有灵魂的。”

(来源:科技日报 ◎实习记者 沈 唯)

相关新闻
美国男子在掰断兵马俑拇指案中认罪 美检方放弃重判请求

案件被告人与被掰断拇指的兵马俑 据《华盛顿邮报》5日报道,涉嫌掰断并偷走兵马俑拇指的美国男子迈克尔·罗哈纳(Michael Rohana)现已认罪,目前检方已放弃对其重判的请求。 报道称,由于罗哈纳与检方达成认罪协议,检方撤销了刑期高达30年的“盗窃和藏匿博物馆文物”指控。罗哈纳...

“拉美西斯和法老的黄金”埃及文物展将在巴黎举行【组图】

这是4月6日在法国巴黎拍摄的法老木质镀金面罩。   介绍埃及传奇法老拉美西斯二世的“拉美西斯和法老的黄金”埃及文物展将于4月7日至9月6日在巴黎举行。展览汇集约180件珍贵展品,其中部分文物首次走出埃及国门参展。拉美西斯二世是古埃及历史上最著名的法老之一,统治古埃及的年...

泉州数件文物亮相央视!带你重回“万国来商”辉煌时代

何朝宗款祥云观音立像登上《国宝·发现》(视频截图) 泉州又上央视啦!4月3日,泉州湾宋代古船、明代何朝宗款祥云观音立像等国宝登上央视CCTV4《国宝·发现》栏目。节目以《涨海声中万国商》为题,生动地讲述了国宝背后的故事,进一步弘扬了泉州海丝文化。 “泉州湾古船陈列馆”里的宋代古沉船。(柏峰 摄) 守望国宝,共同发现。《国宝·发现》栏目是全国首档以国宝...

全国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结果揭晓 6个竞赛项目共74名选手获奖

26日,2022年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全国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结果揭晓。6个竞赛项目共产生一等奖10名,二等奖22名,三等奖42名。   3月25日至26日,全国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在山西太原举行,来自27个省份的219名参赛选手,在木作文物修复师、泥瓦作文物修复师、陶瓷文物修复...

开卷有益文物是“立体的书卷”

□钱夙伟   “看到推文马上扫码进去,就显示名额已满。”近期,结合热展“共饮一江水——长江流域青铜文明特展”,厦门市博物馆推出的“三千年前的长江之旅”系列社教活动深受广大中、小学生和家长的喜爱。(3月11日《海峡导报》)   应该说,这是近年来文博热潮的一个缩影,而这样的作为也是博物馆工作的应有之义。   对中小学生来说,历史书是平面的,但一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