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台海网 >> 生活频道 >> 文化 >> 文化大话堂  >> 正文

第七次古籍数字资源联合发布,新增发布古籍资源6786部(件)

www.taihainet.com 来源: 人民日报 用手持设备访问
二维码

  核心阅读

  近日,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等6家单位在线召开古籍数字资源联合发布会,新增发布古籍资源6786部(件)。日益完善的古籍数字资源建设,有效解决了古籍保护和利用之间的矛盾,让古籍资源“活起来”,为阅览和研究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文献资料。

  古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近日,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天津图书馆、南京图书馆、云南省图书馆、苏州图书馆、中山大学图书馆等6家单位在线召开古籍数字资源联合发布会,新增发布古籍资源6786部(件),其中不仅有明清版刻、稿抄本古籍,还有碑帖拓本等特色资源,为专家学者和广大读者开展利用和研究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文献资料。据悉,这是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组织的第七次古籍数字资源联合发布。

  本次发布的古籍数字资源有哪些方面值得关注?古籍数字资源的联合发布有什么亮点?古籍数字资源建设在解决古籍保护和利用之间的矛盾、促进古籍传播等方面有何价值和意义?

  类型丰富、版本珍贵,满足个性化使用需求

  676部年谱类古籍,包括明刻本16部,清刻本584部,清稿本6部,清抄本46部,清末石印本3部,铅印本20部等;目录类古籍基本囊括了经典的目录学著作,如《校雠通义》《群书校补》《千顷堂书目》《经义考》《小学考》《四库全书总目》《书目答问》《藏书纪事诗》等。国家图书馆本次发布馆藏古籍数字资源1075部19.2万叶,主要为年谱类、目录类古籍,均为高清无水印古籍影像。

  “南京图书馆将399种清人文集以全本彩色扫描的方式制作成数字影像,其中还包括一些独一无二的稿本、抄本等写本文献。”南京图书馆历史文献部主任、江苏省古籍保护中心副主任陈立介绍,南京图书馆提供“版本类别”“馆藏分布”等类型化检阅项,满足使用者个性化检索需求。

  中山大学碑帖数据库现收录馆藏碑帖4196种1万余幅,类型主要有碑碣、画像石、石经、造像、摩崖等,读者可以通过题名、责任者、刻石年代、出土地点等检索相关碑帖图像。“此次发布的资源具有较高的书法、绘画、雕刻等艺术价值。数据库收录丰富,其中以书法著称于世者不在少数,如《曹全碑》《多宝塔碑》等,代表了中国书法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成就。同时,这些资源还具有较高地方史料文献价值。”中山大学图书馆常务副馆长林明表示。

  云南省图书馆此次发布资源为馆藏善本63部381册,图像50604拍。此批发布的史部文献是云南省图书馆馆藏史部善本中的特色和精华所在,是研究云南历史不可或缺的珍贵资料,医家类文献则多为云南本地医书,其他地方较为少见。

  无需注册、免费使用,随时查阅特色文献

  “古籍具有特殊性,作为文物必须保护,作为文献必须为读者所用,二者之间存在矛盾。解决矛盾,数字化是目前最好的办法。”山东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杜泽逊说。

  之前,有些藏书机构视某些古籍善本为“镇馆之宝”,不允许出库,读者便无从阅览。而古籍保护的最终目的并不是将其束之高阁,而是要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服务社会、赓续传承。

  “国家图书馆从2000年起开始有计划地将古籍进行数字化,并陆续建成数字方志、碑帖菁华等专题库,面向社会公众发布。”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办公室负责人王红蕾介绍。2016年,国家图书馆搭建“中华古籍资源库”平台,发布了国图馆藏善本和普通古籍、甲骨、敦煌文献、碑帖拓片、家谱、老照片等数字资源,以及许多馆外古籍和海外征集古籍资源。2021年受疫情影响,远程访问需求增长,为回应读者期待,“中华古籍资源库”实现了免登录阅览,无需注册,即可进行单库检索和多库检索、全文阅览。

  “之前获得古籍数字资源需要走进图书馆,用内网机阅览和检索。如今,‘中华古籍资源库’数字资源成为完全开放的公共资源,可以随时随地阅览。”对此,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博士生高航说,“原版稿本扫描非常清晰,使用起来十分方便,而且不用购买权限,实在是史学研究者的一大助力。”

  参加联合发布的单位,不仅有省级、市级和区县级公共图书馆,还有博物馆、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单位。开放共享的古籍资源皆为各馆所藏特色古籍资源,不仅有宋元善本、碑帖拓本、明清古籍,还有大量地方志、家谱等贴近当地社会文化生活的特色古籍资源,内容丰富多样。各类古籍资源各有侧重、各有特色、互为补充,为各个领域读者的阅览和研究提供方便。

  比如,云南省图书馆此次发布资源包括云南方志,如省志、山水志、专志;地方文献如《纪古滇说集》《滇小记》等。中山大学图书馆发布的资源收录了不少清末民初以来出土与镌刻的碑碣、墓志,以及大量江浙、广东地方石刻,其中记载的很多内容较少为学者所著录和研究,具有重要的史料文献价值。

  国家图书馆馆长、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主任熊远明表示,古籍保护的目的在于传承和利用,古籍数字资源的在线发布与共建共享,在有效解决古籍保护和利用之间的矛盾的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古籍传播,为中外学者研究古籍提供便利,对揭示和坚守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坚定和增强文化自信,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逐步完善、迭代升级,持续探索开放共享

  截至目前,古籍数字资源联合发布已经到了第七次,全国累计发布古籍及特藏文献影像资源达13万部(件),其中国家图书馆建设的“中华古籍资源库”发布古籍影像资源超过10.2万部(件),先后联合39家单位发布古籍资源2.8万部(件)。

  王红蕾说,“中华古籍资源库”已成为全国古籍资源类型和品种最多、体量最大的综合性资源共享发布平台。

  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学教研室主任、教授杨海峥感叹,陆续推出的13万部(件)古籍数字资源,免去了往返奔波各家图书馆的时间。“‘中华古籍资源库’助力学术的繁荣和进步,尤其是年轻学者更善于利用网络资源,通过古籍资源库的利用,已经出现了非常多的可喜成果。”北京大学《儒藏》编纂与研究中心研究员张丽娟说。

  “不仅数字资源越来越丰富,‘中华古籍资源库’在技术上还不断升级调整。例如,每册古籍可以整本下拉阅览,无需翻页等待,网站的流畅性和稳定性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不同浏览器的兼容性问题也得以解决。”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中国古代史专业博士生宋上上说。

  去年4月,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提出“推进古籍数字化”,强调“积极对接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加强古籍数据流通和协同管理,实现古籍数字化资源汇聚共享。支持古籍数字化重点单位做强做优,加强古籍数字化资源管理和开放共享。”

  浙江大学图书馆研究馆员黄晨谈道,古籍数字资源联合发布可以更好地呈现资源的利用价值,接下来,期待进一步打通资源和发布平台,提供一站式检索,将资源聚合起来。

  熊远明说,以国家图书馆为代表的各古籍存藏机构将积极探索共建共享新途径,持续开放共享古籍资源,借助全国智慧图书馆建设体系不断提升服务水平,继续深入挖掘古籍的深厚内涵和时代价值,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传播能力,共同为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力量。(来源:人民日报;记者 郑海鸥

相关新闻
古籍的数字化“旅程”

浏览“江苏省珍贵古籍数字资源集成平台”,如同漫步在历史长卷中。《投笔集一卷》《憺园文集三十六卷》等文集有序排列在电子书架上,点开一看,古朴厚重的线装书一页一页、图文并茂地呈现在眼前。   近日,南京图书馆“清人文集数据库”上线。作为“江苏省珍贵古籍全文影像数据库”项目第一期成果,该平台目前共收录清人文集400部,以全本彩色扫描的方式制作成13万...

数字化助推古籍“活”起来传下去

打开国家图书馆建设的网上“中华古籍资源库”,水墨为底的界面雅致大方,数字古籍、数字方志、宋人文集、敦煌遗珍……十余个细分数据库在网页上排开,彰显国家图书馆特藏的深厚积淀与中华文明的璀璨华光。更有哈佛大学善本特藏、法藏敦煌遗书等馆外资源,让有需求的读者可以一站式使用多种海内外古籍数据。   日前,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天津图书馆、南...

第十八届海图会在厦门启幕 探索两岸出版业融合发展新路

第十八届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简称“海图会”)1日在厦门启幕,两岸10余万种新书、精品书参展,其中台湾图书3万余种。 第十八届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简称“海图会”)12月1日在厦门启幕。 杨伏山 摄   本届海图会秉承“书香两岸,情系中华”主题,突出专业对接和馆配样采功能,搭...

激活古籍里的文字——赓续生生不息的中华文脉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留下了浩如烟海的古籍。这是中华民族历史记忆、思想智慧和知识体系的载体,是流淌在我们血脉中的文化基因。对珍...

听“妙手书医”讲述 厦门古籍修复秘密

台海网5月27日讯 据海西晨报报道 古籍,从历史深处走来,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但在岁月的流逝中,古籍会“生病”,出现霉变、絮化、虫蛀、鼠啮、老化、黏连等问题,影响存续。   今年,“加强文物古籍保护利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还印发了《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引发社会关注。   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