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台海网 >> 生活频道 >> 文化 >> 文化大话堂  >> 正文

古籍的数字化“旅程”

www.taihainet.com 来源: 人民日报 用手持设备访问
二维码

  浏览“江苏省珍贵古籍数字资源集成平台”,如同漫步在历史长卷中。《投笔集一卷》《憺园文集三十六卷》等文集有序排列在电子书架上,点开一看,古朴厚重的线装书一页一页、图文并茂地呈现在眼前。

  近日,南京图书馆“清人文集数据库”上线。作为“江苏省珍贵古籍全文影像数据库”项目第一期成果,该平台目前共收录清人文集400部,以全本彩色扫描的方式制作成13万余幅高像素数字图像,并带有检索功能,在全网发布。

  “南京图书馆馆藏的清刻本有7万多册,其中不少是清人文集。”南京图书馆历史文献部主任、江苏省古籍保护中心副主任陈立说,本次南京图书馆发布的数据库,便是结合馆藏优势,以图像数据库形式,集中公布了一批具有相同主题的珍贵文献。值得一提的是,这其中有许多“罕见”文献,甚至有些还是仅存“孤本”。陈立介绍,例如嘉庆时期刻本吴俊《荣性堂诗集》、潘奕隽《三松堂集》等,都是存世较少的清人文集。

  这些古籍是怎样从图书馆库房被“搬”到网络平台的呢?

  陈立介绍,古籍数字化过程分为两步。首先,要将古籍进行扫描。古籍扫描使用专用非接触式扫描仪,通过高像素照相机,尽量不按压古籍页面进行拍照;采用的光源是防紫外线的LED灯冷光源,图片颜色不能失真,要用色卡比对。

  扫描完成后,就要对这些原汁原味的图像做数据化处理,做至少深入到第二层级的标引,方便使用者按子目检阅相关内容。记者看到,每种文献的序和跋都进行了单独标引,通过检索可以单独搜索出来。“古籍的序和跋中不乏名家作品,具有较强的文学和研究价值,如《莫愁湖风雅集》中就有姚鼐作的序。”陈立介绍。

  平台的开发建设也至关重要。一方面,要完整、全面地给古籍“搬家”,还要方便、快捷地帮助使用者找到相应内容;另一方面,还要给后续发布的方志、家谱等多种类型的古籍文献“搬家”预留接口。

  古籍数字化的最大挑战,一是专业知识,二是技术。“从事这项工作,需要懂历史学、文献学、目录学等的复合型人才,还要有甘坐冷板凳的精神。”陈立坦言,南京图书馆对古籍文献进行扫描的工作从15年前就开始了,数字标引小组也在4年前启动。正因为有这些基础准备,“清人文集数据库”才能在近期与读者见面。

  不过,古籍数字化到这一步还没有结束。陈立介绍,古籍数字化的2.0版,将为古籍爱好者梳理浩如烟海的文字背后的知识逻辑顺序,制作专题知识图谱型数据库,甚至可将部分书中内容制作成“数字文创”,让曾经束之高阁的古籍更好走进千家万户。(来源:人民日报;记者 姚雪青

相关新闻
数字化助推古籍“活”起来传下去

打开国家图书馆建设的网上“中华古籍资源库”,水墨为底的界面雅致大方,数字古籍、数字方志、宋人文集、敦煌遗珍……十余个细分数据库在网页上排开,彰显国家图书馆特藏的深厚积淀与中华文明的璀璨华光。更有哈佛大学善本特藏、法藏敦煌遗书等馆外资源,让有需求的读者可以一站式使用多种海内外古籍数据。   日前,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天津图书馆、南...

第十八届海图会在厦门启幕 探索两岸出版业融合发展新路

第十八届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简称“海图会”)1日在厦门启幕,两岸10余万种新书、精品书参展,其中台湾图书3万余种。 第十八届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简称“海图会”)12月1日在厦门启幕。 杨伏山 摄   本届海图会秉承“书香两岸,情系中华”主题,突出专业对接和馆配样采功能,搭...

激活古籍里的文字——赓续生生不息的中华文脉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留下了浩如烟海的古籍。这是中华民族历史记忆、思想智慧和知识体系的载体,是流淌在我们血脉中的文化基因。对珍...

听“妙手书医”讲述 厦门古籍修复秘密

台海网5月27日讯 据海西晨报报道 古籍,从历史深处走来,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但在岁月的流逝中,古籍会“生病”,出现霉变、絮化、虫蛀、鼠啮、老化、黏连等问题,影响存续。   今年,“加强文物古籍保护利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还印发了《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引发社会关注。   在...

“书是水,我是鱼”——访版本目录学家沈燮元【组图】

4月19日,沈燮元在办公室对《士礼居题跋》书稿进行二校。   南京图书馆五楼,古籍编目办公室。年近百岁的古籍版本目录学家沈燮元临窗而坐,桌上摆满清代藏书家黄丕烈题跋的各版抄本。比对考证,查漏补缺,将错处用修正液涂去,再用红笔仔细标注,沈老先生埋头对苦心编纂数十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