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台海网 >> 生活频道 >> 文化 >> 文化大话堂  >> 正文

东西问|曾明:为何在人生“至难”,苏轼却能“图其至远”?(2)

www.taihainet.com 来源: 中新社 用手持设备访问
二维码

  中新社记者:苏轼有哪些华章,成于“犯其至难”?为什么艰难困顿之时,反而成就他艺术的辉煌?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用什么样的精神面对“至难”?

  曾明:苏轼不仅将“活法”贯通于诗文词赋、琴棋书画,甚至待人接客之中,还实践在他“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快意逍遥之中。自然中的“烟雨”,生活中的“烟雨”,仕途中的“烟雨”,在苏轼看来,都是由“至难”向“至远”转换的必由之路。

  不管“大江东去”,还是“明月几时有”,惬意欢喜、磨难坎坷,苏轼始终保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他在“至难”中依然能够保持从容洒脱、怡然自得的快意人生。年过六旬的苏轼被贬蛮荒之地儋州,他不绝望不怨恨,而是登高望远,享受绝美海景,“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苏轼屡遭打击,沧桑羁旅,却仍有“人生如梦”的哲思,有“江海度余生”的豁达,有“竹杖芒鞋轻胜马”的遐想。苏轼创造了一个令人神往的文化人格,包含了人性的丰富性和发展的可能性,展现了最为健全、圆融,可信、可爱、可敬的活生生的真实人生,几乎承载了中华民族对古代文人士大夫的所有期许。

观众在参观“千古风流人物——故宫博物院藏苏轼主题书画特展”。杜洋 摄

  从“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到“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到“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再到“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同样反映出,事不避难是中华民族刻在骨子里的精神密码。

  中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经历了太多风雨坎坷。面对任何“至难”,我们始终迎难而上,这与中华民族昂扬的精神境界、宽容的理想格局密切相关。事不避难难变易,胸无“至远”易变难。新年新气象,中华民族人人都心怀“至远”的目标,就没有克服不了的“至难”。(完)

  受访者简介:

  曾明,西南民族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四川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华多民族文化凝聚与全球传播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中心主任。2013年10月至2019年4月任西南民族大学第九任校长。主要研究领域为古代文学、文论,主持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宋代诗学‘活法’说考索”等4项,出版专著6部;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等刊物上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摘编、转摘、全文转载。先后获省部级一等奖6项、二等奖5项。

(来源:中新社记者 贺劭清

上一页 1 2下一页
相关新闻
遭贬海南,苏东坡和他的黎族朋友喝了什么酒?

绍圣四年(1097年),命途多舛的苏东坡接到朝廷“复贬昌化” 的诰命,终于被一贬再贬到了海南岛。虽然海南岛地处荒远,东坡先生又遭迫逐,不得已只能在椰林中建起茅屋“桄榔庵”勉强栖身,但生性豁达的苏东坡却在“民黎杂揉”的这里结识了众多黎民,沉醉于黎法酿酒之甘美的同时也和...

东西问 | 苏东坡的“活法”,显现了中华文化怎样的底色?

苏东坡的“活法”,显现了中华文化怎样的底色?   ——专访中国民族学会副会长、西南民族大学教授曾明   中华五千年文明中诞生了浩如星河的伟大诗人、作家、画家,但唯独一提到苏东坡,中国人总是“会心一笑”。在林语堂笔下,苏东坡是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悲天悯人的道德家、黎...

【学术观点】曾明|“性灵”语源探—兼论《诗品》重“天才”

作者简介 曾明,西南民族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四川省社科联副主席、四川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2013年10月至2019年04月任西南民族大学第九任校长。主要研究领域为古代文学、文论,主持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苏轼,生日快乐!提到他你首先想到的还是东坡肉吗?

成年以后,一个人发自内心的快乐好像越来越少。职场不顺、生活压力……似乎哪一件都能成为不高兴的理由。   当因为琐事不快乐的时候,不妨看看“宝藏文学家”苏轼。他喜欢结交朋友,自创美食,算是古代的一位资深“吃货”,对品茶很在行。经历过人生的大起大落,依旧努力生活。 ...

跟着唐诗宋词去旅游:古寺今何在 流水尚能西

浣溪沙 苏 轼(宋)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昔日蕲水,今谓浠水;昔日兰溪,今谓浠水河。而千年前苏轼探访的清泉寺,早已不复存在,但其所在地仍沿用旧名“清泉镇”。   1984年,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政府在古清泉寺旧址上修建了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