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台海网 >> 生活频道 >> 文化 >> 文化大话堂  >> 正文

东西问 | 苏东坡的“活法”,显现了中华文化怎样的底色?(3)

www.taihainet.com 来源: 中新社 用手持设备访问
二维码

  中新社记者:如何从诗学“活法”引申到苏东坡的人生“活法”思考?苏东坡的“活法”究竟是怎样的“活”?苏东坡的“活法”又显现了中华文化怎样的底色?

  曾明:如果将“活法”局限在文论的狭义范畴,这未免误解了“活法”。宋代之所以能一跃成为华夏文化的“造极之世”,其重要原因之一即这几乎是一个人人言活法、时时言活法、事事言活法的时代,以至于周必大在《平园续稿》中有“诚斋万事悟活法”之说。

  今天,对“活法”说,我觉得应放置到更广阔的空间、更大的传统文化格局下重新审视。“活法”之“活”,既有“灵活”之意,也可以“存活”相诠,其观念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辩证法的实质——一个“活”字,或曰一个“变”字。然而其“活”其“变”,又因人因事因时因地而异。“学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它是中国文化智慧的精准表达。传统与现代,老树与新花,如何因“活”而“活”,是人类文化史上经久不衰的命题。

  四川坊间有言:“人生缘何不快乐,只因未读苏东坡。”苏东坡不仅将“活法”贯通于诗、文、词、画、书法甚至美食之中,还将“活法”说自然而然、淋漓尽致地实践在他“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快意逍遥之中。

  如人们耳熟能详的,“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其实这三州恰恰是苏东坡最失意之时,可是他却豁达地将其称为“功业”,这里流露出东坡式的自信与达观,也是我们中国人面对逆境时“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活法”。

四川省眉山市三苏祠内的苏东坡雕像。中新社发 张忠苹 摄

  苏东坡一生,在诗文上达事达理达意,在行动上达到其一生所穷尽之“理性”“得事之真”和“见物之情”。有“情”是他与其他理学家最不同的地方。

  当我们穿越岁月的厚重幕幔,不难发现,苏东坡一生留下了太多的文化瑰宝,特别是他重“活法”有温度的诗文,细读检讨,常思常新。这些并不是文字的排列组合,而是流淌的岁月生命。这或许是苏东坡从宋朝走到今天,成为中华文化底色的原因。

  如果我们要再进一步追问,苏东坡的“活法”究竟是怎样的“活”?那就是:以人为本,以情为本,而非以理为本,以法为本。“情”活而“理”死,“法”为“人”所创。故以法、理为本是“死法”;以人、情为本,才是“活法”。(来源:中新社 记者 贺劭清

上一页 1 234下一页
相关新闻
文以化人 总书记这些话指明路径

“在21世纪的今天,几千年来人类积累的一切理性知识和实践知识依然是人类创造性前进的重要基础。”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的一贯要求。 他强调,只有不断发掘和利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思想文化和丰富知识,我们才能更好认识世界、认识...

文明之美看东方丨温故: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中华文化开放包容的精神品格展现在中华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内政外交国防、政治经济社会生态等诸多领域,是中华文明原生的文化品质。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坚定的文化自信,将开放包容的文化理念用以指导处理国与国的关系,他曾经引用古语这样说↓↓↓   策划/统筹...

习近平的文化情怀丨“我们要特别重视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

新华社北京7月3日电 题:“我们要特别重视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   新华社记者   2021年3月22日,武夷山九曲溪畔,正在福建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走进朱熹园。   “总书记一路往里走,到最里面一间屋舍,看到墙上印有朱子的名言‘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他驻足...

福州手工盘扣传承人:小小盘扣传递中华文化

图为许东方在制作盘扣。 吕明 摄 图为许东方在制作盘扣。 吕明 摄 图为许东方拿盘扣在旗袍上比较。 吕明 摄 图为许东方在展示制作好的盘扣。 吕明 摄 图为盘扣文创产品。 吕明 摄 图为许东方在制作盘扣。 吕明 摄 图为许东方在挑选材料。 吕明 摄   在福建福州朱紫坊集贤...

【每日一习话】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

习近平: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把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融合起来,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 这段话出自2021年12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中国文联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时发表的讲话。 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优秀文艺作品中永远蕴藏着触动人心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