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记者:为什么苏东坡会成为诗学“活法”说发展中最重要的一环?
曾明:宋人生唐后,开辟真难为。苏东坡的诗文集中虽未发现“活法”二字,我们仅在其《东坡志林》卷八里看到“法活”二字,但这无碍他将胡宿提出“活法”说扩充拓展到极致,应用到极致。其正如惠洪评东坡等“用事琢句”云:“妙在言其用,不言其名耳”(《冷斋夜话》卷四,《四库全书》本)。
2016年4月在四川眉山三苏祠举行“诵经典,习礼仪,拜三苏”的活动。中新社发 张忠苹 摄
在中国古代,文人每每苦于诗、词、文、书、画各体不能打通。其或如曹丕《典论·论文》中所论:“文非一体,鲜能备善”,亦如宋邓肃云“古来散文与诗律,二手方圆不兼笔。”
如果我们视通古今,就会注意到各种风格往往相辅互补,对立统一。如扬雄似“方”,司马相如似“圆”;杜甫似“方”,李白似“圆”;韩愈似“方”,柳宗元似“圆”;唐朝李杜,诗好,散文则未能兼美,即便作文,也多是以诗入文,文如其诗,故称他们为诗人。
而苏东坡则相反,他力图在诗文各体的打通上做尝试,把一些新体或者旧体,通过以文为诗、以诗为词、以赋为文等做法,使新体更加成熟,旧体别开生面。方圆互补,意在法外,这才是诗学“活法”的真髓所在。
苏东坡前后《赤壁赋》是“以赋为文”的代表作——赋当押韵,而《后赤壁赋》全篇几乎未押韵;赋之句型以四六言为主,而《前赤壁赋》中优美的文字,简直与散文无二。这样的赋,在当时就受到了“一洗万古”的评价。
2015年1月9日,中国美术馆展出的狂草书法:《前赤壁赋》吸引参观者。中新社发 刘宪国 摄
“活法”说的提出,为中国诗歌由“唐音”向“宋调”的转变奠定了理论基础。而苏东坡的若干文学主张,如“八面受敌”与“以情理推之”,“弹丸脱手”与“兔起鹘落”,“无意为文”与“有为而作”,“随物赋形”与“行云流水”,“以文为诗”与“以赋为文”,“以我观物”与“自是一家”等,无一不是对“活法”说的最好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