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的“活法”,显现了中华文化怎样的底色?
——专访中国民族学会副会长、西南民族大学教授曾明
中华五千年文明中诞生了浩如星河的伟大诗人、作家、画家,但唯独一提到苏东坡,中国人总是“会心一笑”。在林语堂笔下,苏东坡是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悲天悯人的道德家、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新派画家、伟大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假道学的反对派、瑜伽术的修炼者,是工程师、佛教徒、士大夫、皇帝的秘书……
这位光风霁月、旷古奇才的乐天派一生中从未写过“活法”二字,却为何能成为“活法”说的集大成者?苏东坡的“活法”究竟是怎样的“活”,反映了中华文化怎样的底色?近日,中国民族学会副会长、西南民族大学教授曾明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对此进行解读。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活法”说是中国古典诗学中一个重要的理论话题。从学术史的角度看,诗学“活法”起源于何时何处?
曾明:中国诗歌的演变,是一个没规矩、立规矩又修订规矩,树传统又不断突破传统的过程。如果离开了诗学“活法”,中国诗歌也不会有由《诗经》而《楚辞》、从唐诗至宋词元曲的变化发展。
考中国古代以“通变”为本质,以“词达”为目标的诗学“活法”,来源于先秦,起源于赵宋。对于“活法”说的起源,几乎古今同声,都认为由两宋之交的吕本中最先提出。
但“活法”说起于吕本中并非无疑之论,早在南宋就有学者对吕本中的学术渊源提出过探讨,如“中原文献之传,独归吕氏,其余大儒弗及也”(《宋元学案》卷三十六《紫微学案》)。吕本中的“活法”说是否也得于“中原诸老”呢?我们认为吕本中的“活法”说无论从名称还是内涵,都来源于北宋胡宿。
胡宿《文恭集》卷五《又和前人》诗云:“诗中活法无多子,眼里知音有几人。”该诗中“活法”两句,表达了胡宿对当时诗歌创作界和评论界的强烈不满,比吕本中提出“活法”早几十年。无独有偶,胡宿之后的黄庭坚也有以织锦喻作诗之比。
胡宿“活法”说的出现原因有多方面,有对谢朓、沈约等六朝诗人有关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有对盛唐、中晚唐及李白、杜甫等互补的结果,同时还受到佛教“中观论”和禅宗“但参活句,莫参死句”等教条的启示,并包括了对同时代文人相关见解的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