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台海网 >> 生活频道 >> 文化 >> 文化大话堂  >> 正文

门扉上的“胡人”:盛世大唐墓葬石门上的别样艺术

www.taihainet.com 来源: 中国新闻网 用手持设备访问
二维码

  身着圆领紧身窄袖衫,下着紧腿裙,脚穿长筒皮靴,两名男性舞者分别被雕刻在两扇石刻墓门之上,穿越千年丝路,携“胡旋舞”辗转腾跃而来。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宁夏博物馆不少游客在石门前驻足。

  宁夏博物馆馆藏的胡旋舞石刻墓门。 于晶 摄

  穿着奇异、舞姿奔放,石门上雕刻的是典型的“胡人”,他们跳的舞蹈为“胡旋舞”。据记载,“胡旋舞”是原本流行于西域康国的乐舞,后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原,成为唐代最盛行的舞蹈之一。“胡旋舞”节拍鲜明,奔腾欢快,多旋转蹬踏,故名胡旋。

  在“胡旋舞石刻墓门”出土前,这种舞蹈仅见于记载,没有任何实物形象留存,显得十分神秘,直到石刻墓门出现,才证明确有其舞,成为丝绸之路上中外文化交流的最好见证之一。

  据了解,1985年,“胡旋舞石刻墓门”于宁夏盐池县苏步井乡窨子梁唐墓出土,这是首次在唐代墓葬中发现展示胡旋舞的实物。据窨子梁唐墓墓志记载,墓主人为中亚粟特人,史书称粟特人为“昭武九姓”,以康姓为首。《新唐书·西域传》中有云:“康国人嗜酒,好歌舞于道,对胡旋舞尤为醉心。”

  “弦鼓一声双袖举,回雪飘飖转蓬舞”,诗句中的绝美舞姿从“胡旋舞石刻墓门”可窥得一二。这件在岁月和黄沙中尘封1300多年的丝路遗珍,让盛世大唐最炫的时尚舞姿——“胡旋舞”,从历史深处款款走来。

  石刻墓门上,舞者各踩在一张小圆毯上,双人对舞,舞姿略有不同,但都手举长巾,舞动挥旋,流动如飞。从人世“走到”墓门上,足以说明当时“胡旋舞”已成为大唐文娱表演的典型代表。

  宁夏博物馆馆长李进增介绍,宋元时期,由于丝路断绝和程朱理学兴起,“胡旋舞”随着乐舞文化的式微而没落。但并非完全消亡,其舞蹈元素可能被西北少数民族舞蹈所继承,特别是宁夏、甘肃、青海、新疆等地的少数民族歌舞中,仍保留着急速旋转的特点,伴奏也多以鼓为主,这些都渗透出唐代胡旋舞的元素。

  “胡旋舞石刻墓门”不仅将史料中记载的“胡旋舞”以实物形式展现,更是大唐开放包容的历史见证,它的出土不仅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物证,更是为粟特人沿丝路一线徙居宁夏的事实提供了佐证。同时,这件国宝级文物上展示的“胡旋舞”画面,深刻反映了中国民族迁徙与融合的过程。(来源:中新网 记者 于晶)

相关新闻
国际博物馆日丨颜值呆萌、工艺逆天,这些文物有多酷?

又是一年国际博物馆日,与文物有关的各式展览吸引了不少人的注意。近些年来,很多文博机构的科普方式越来越有趣,让原本显得有些高冷的文物,纷纷以更接地气的姿态进入公众视线,圈粉无数。   快来看看,这些珍宝你了解多少?   这些文物,有趣!   如今,许多珍贵文物跨越时...

绘学习|跟着总书记鉴往知来

博物馆,一览千年,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参观过很多知名博物馆,察看具有地方历史和文化特色的展品,对文物保护和文化传承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要求“博物馆建设不要‘千馆一面’”。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

学习图说丨让历史说话 让文物说话

泱泱中华,历史悠久,文明博大。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文物资源星罗棋布,绵延于岁月长河中。 “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万代。” “一个博物院就是一...

学习正当时|跟着总书记“打卡”博物馆

博物馆 是历史的保存者和记录者 也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 重要殿堂 多年来 习近平总书记 去过很多博物馆 他说“博物馆是一所大学校” 让文物说话 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 可以激发国人的自信心 坚定实现中国梦的 信心和决心 5月18日 国际博物馆日 跟随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 一起感受博物馆的力量 总监制|钱蔚 王姗姗 监制|马丽君 编导|刘晏 剪辑|尹杰 包装|吕守柱 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