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台海网 >> 生活频道 >> 文化 >> 文化大话堂  >> 正文

大数据研究唐诗宋词 结论很颠覆(2)

www.taihainet.com 来源: 北京青年报 用手持设备访问
二维码

  数据无法测度艺术含量和审美价值高低

  问:您在课题里提到,据统计,东汉到隋末近六百年,诗歌总共才五千余首,而到唐代,诗歌第一次超过万首并直接跨越到五万多首。唐诗比之前的八代诗增加了七倍多,诗人由六百余位增加到三千余位,诗人和诗作都达到前所未有的量级。这个数据从何而来,有参考哪些重要的文献资料吗?

  答:数据来源于我的老朋友尚永亮教授的两篇论文:《八代诗歌分布情形与发展态势的定量分析》和《唐知名诗人之层级分布与代群发展的定量分析》。

  问:白居易的诗数量最多,影响力却在前十名开外,这是如何判定的?

  答:用数据衡定的。我们用了多种数据,对唐代诗人影响力进行排名。白居易的影响力,在现当代大于古代。他的综合影响力,远不如李白、杜甫。

  问:那您通过大数据判定唐诗宋词质量的依据是什么?

  答:目前只能用大数据衡量唐诗宋词影响力的大小——包括对后代词人创作的吸引力,在后代词评家中的美誉度,在普通作者中的知名度等等。目前暂时还不能用数据测度唐诗宋词艺术含量和审美价值的高低。

  文学中心在北宋初就完全移到南方

  问:用大数据研究唐宋诗词有无遇到一些学术上的困难,又是如何克服的?

  答:文学研究从来没有数据意识,困难不仅在于到哪儿去找数据,更在于找什么样的数据。究竟什么样的数据有用有效,既需要理论的支撑,也需要在实践中检验。理论上,我们不断探求,从统计学、计量信息学和计量历史学中去寻找理论和方法的启示;实践上,反复试验,失败了重来。最痛苦的是,数据库建好了,文章也写完了,忽然发现数据来源不全,只好从头补齐数据,写好的论文又推倒重来。

  问:您在大数据具体研究中还有哪些新发现呢?

  答:数据的意义,既能确证传统的结论,也会修正传统的结论,更能发现新问题,改变传统的认知。比如,中国文化地理有一个著名的结论,中国文化中心,是由北方中原逐步向南方移动,第一次南移是东晋永嘉之乱,第二次南移是唐代安史之乱,第三次南移是宋代靖康之乱。三次战乱推动了文化中心的南移,靖康之乱后,文化中心就彻底移到南方。我们的大数据发现,文学中心在北宋初就完全移到南方,南方作者的数量全面超越北方,无需等到靖康之乱后。而且,战争不是推动文化中心南移的唯一因素。

  我们还发现,宋代的文学中心,是逐步向东南沿海移动。按今天的地市级行政区划来统计,宋代福建南平的作者人数最多,名列第一,福州居第二,这很让人惊讶。与此相关的是,宋代进士人数福州第一,南平第二。可见当时南平、福州教育发达,进士多,诗词作者也多。教育与文学是高度正相互的。

  此外,我们还发现苏东坡词的创作高峰是在黄州,他三分之一的词是在贬谪黄州期间写的,他的名篇佳作一半是在黄州写的。比如宋词的第一名篇《念奴娇·赤壁怀古》就是在黄州写的。黄州成就了苏轼词作的辉煌。

  (来源:北京青年报;文/记者 张恩杰 统筹/刘江华)

上一页 1 2下一页
相关新闻
望亭,唐诗里的风雅

太湖风光   望亭风光一瞥   自古以来,江南的水总是在诗人的笔下开出一朵朵淡雅的花。姑苏城外的古驿望亭,运河与太湖这两道有着浓厚江南诗性的水系将其左右环绕,在流韵的唐诗里留下了千年的风雅。   京杭大运河的第一铲土是在望亭开挖的。   历经千年积淀,京杭运河望亭...

仕与隐:杜甫天宝前后的两次移居

天宝前后,杜甫的两次移居很值得注意:一是约开元二十九年(741)从位于洛阳之南陆浑山的陆浑庄移居到洛阳之东首阳山的土娄庄,二是天宝十三载(754)移居到长安杜曲。两次移居,杜甫的心态颇有不同。移居土娄庄后他曾云:“幸遇圣主,愿发清机。”(《祭外祖祖母文》)实为追求仕进之途的开端。移居杜曲时则云:“故将移住南山边。短衣匹马随李广,看射猛虎终残年。”(《曲...

1200万字《刘学锴文集》发布

10卷本、22册、1200多万字……《刘学锴文集》首发式暨座谈会16日在安徽师范大学举行。   安徽师范大学供图   在当日举行的首发式上,87岁的刘学锴谦称:“自己的书现在还侥幸地活着,我很知足。”他谈人生体验时称,做学术研究不偷懒不拼命,量力量才而行。   刘学锴,1933年...

《夜雨寄北》为寄友的一条内证

晚唐诗人李商隐的名作《夜雨寄北》,一题《夜雨寄内》。今人刘学锴根据对此诗历代版本异文的辨析,以及对李商隐大中年间梓幕行迹、其妻王氏卒于大中五年(851)等考证,判断该诗诗题应为《夜雨寄北》,乃“寄给身居北方(当是长安)的某位亲友”之作,并认为该诗最有可能作于大中七年。刘说当为定谳,但“寄内”即寄怀妻子说一直不乏人从。(如某初中语文教材既录题为...

他经历过悲惨的生活 却交出了最好的人生答卷

“一切幸福都并非没有烦恼,而一切逆境也绝非没有希望。”身处逆境时,不少人都喜欢拿这句话来鼓励自己。   在许多年以前的唐代,也有这么一个人,最初的生活只能用一个“惨”字形容:40岁时还在东奔西走讨生活,50岁时事业看不到任何起色。 制图:倪雯冰   但他一直都没放弃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