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考古需要中国方案
记者:文明需要互鉴,文明研究也需要互鉴。从这个角度来说,您认为如何进一步加强考古工作和历史研究?
高大伦:世界考古需要中国方案。这个中国方案就是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
首先,我们要对过去百年来的中国考古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总结。百年考古,我们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从借鉴学习到自成体系,有许多需要总结的地方。总结是为了更好地前进。接下来要做的,是早日形成中国自己的考古理论方法、技术体系。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们是把西方的考古学理论和技术体系直接搬过来套用。但已经壮大起来的中国考古学,面对的可能主要是与其他古文明起源形成模式和发展路径不同的遗存,发掘、观察、保护、整理、研究、利用都可能需要新的理论方法指导和新的技术手段。在研究方向上,要更大胆地将考古发现和丰富的历史文献相结合;在具体结论上,要吸收多学科方法成果,更小心谨慎地求证。
其实,以上方面,中国学者早就在努力探索。比如考古学文化命名:年代框架、区系类型和“重瓣花朵”模式的构建;从文化到时代的认知;从聚落-酋邦-方国-王国到帝国;关于文明发生时间的提前、文明起源的新因素、文明综合特征以及东西方文化交流等,都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思考和研讨。以上研究都引起了国际注意。热切希望更有前瞻性和普遍指导意义的理论方法早日诞生在中国。
要以更开放的心态、更积极的行动开展国际合作。中国考古人要更多地走出去,也要把更多优秀的国际考古专家请进来。走出去,主要是到周边国家考古,到几大文明发祥地考古。考古是实证科学,亲自参加田野考古得到的资料和获得的感受和没有参加的大不一样。发掘国外古遗址也可以启发和促进我们的考古工作。请进来的目的也是一样。文明需要互鉴,文明研究也需要互鉴。走出去,会拓展考古学家视野;请进来,会让国外同行更多地了解我们的工作。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新时代考古人才应该有更坚实的理论基础、更深厚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具有国际视野,既能从中国看世界,也能从世界看中国。
回顾考古百年历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广大考古工作者经受了考验,严格遵循职业操守,兢兢业业为事业奋斗,共同创造出中国考古事业的辉煌。事业的传承尤其需要加强对青年人的考古伦理道德教育。几代学者积攒起来的优良传统不断发扬光大,未来建成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一定是风清气正的中国考古学。(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记者 卫 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