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曾对全国广大考古工作者提出殷切期望:“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增强中国考古学在国际考古学界的影响力、话语权。”您对此怎样理解?
高大伦:这是一个意义重大的任务,已经有不少专家学者发表过真知灼见。
我的理解是,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三者是互相联系、不能割裂的。中国考古已经有百年历史,教育、科研、管理自成体系,队伍庞大,田野发掘点遍布广袤大地,遗址时代纵贯万年,出土文物标本数以亿计,研究成果汗牛充栋,其成就早已被世界关注,应该好好总结其成功的经验。
先说考古学的中国特色。
考古工作由国家主导、有长远规划是我们的一大特色。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今,体现国家顶层设计、每5年编制一次的文物考古规划已连续进行了快70年。
从20世纪50年代初期起,国家考古就是以基本建设工程考古为主,这是我们的又一大特色。新中国成立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建设是国家的主要和重点工作。所以,文物管理部门确立的文物工作方针在考古方面来说是以配合基本建设的抢救性发掘为主。为此,立即让大学办考古培训班,各省很快成立文物工作队(考古院所前身),从湖南和四川两地拉开了大规模基建考古的序幕。基建工程考古一直延续到今天。早期是公路、铁路、大型工厂、农田基本建设,后来是大型水利工程、城市改造、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基建考古发掘占了考古发掘总面积的95%以上。由于建设是在全国全面铺开,所以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初起从中央到省、地、县都陆续成立了考古机构。又一特色是,考古发掘从来不以“挖宝”为目的,几十年咬定大目标——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形成发展过程及特点的探寻。从早期的殷墟发掘,到后来的“夏商周断代工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乃至正在进行中的“考古中国”都是围绕这一主旨。
次谈考古学的中国风格。
在服务于国家建设的大原则背景之下锻炼成长起来的考古队伍,一开始就有浓烈的中国风格。这种风格可以用高、快、全三字来概括。高,即田野考古水平高。因数十年持续不断的基建考古发掘,锻炼出了一批考古调查发掘水平极高的队伍,能胜任各种复杂地形、丰富文化堆积遗址的调查发掘;快,即发掘工作进度快。据我所知,国家大型基本建设中的考古发掘工程都能保质保量按期完成;全,因为是基建考古为主,很多考古机构是遇到啥挖啥,有的考古队员昨天刚结束一个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今天又被派去发掘唐宋墓甚至清墓,角色转换很快。此外,有些考古工作者还参与编制文物保护规划,提出文物展示利用方案,堪称全能型选手。
再谈考古学的中国气派。在制度加持下,我们的考古可以做到全国一盘棋。重大发现从发掘、整理到展示统一协调,整理成果早发表,博物馆快建成。马王堆出土文献和云梦秦简的整理、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和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的建设都不超过5年。
中国气派体现在大型基建工程中的考古大联合、大协作。如三峡库区考古工程、南水北调考古工程,这些考古工程勘探发掘面积数百万平方米,涉及数省,调集全国数十家考古机构集中会战,都能在限定时间内高效完成,反映了考古队伍很高的业务水平和领导单位强大的管理协调能力。又如,制定具有全国总结性、能带动全局业务提升的指导性课题并努力实施。由国家制定集中全国相关机构专家联合攻关的“夏商周断代工程”“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都取得了丰硕成果。再如,为申遗工程特别设计考古项目。为高句丽、大运河、丝绸之路、良渚等遗址申遗而组织的考古工程,定向作业,成效卓著,令国内外对中国考古刮目相看。再如,20世纪70年代后期起,中国考古出土文物不断漂洋过海,走向世界。以考古出土文物为主体的一系列大展特展,如兵马俑展、三星堆展、青铜文明展、瓷器展、长城展、中国考古黄金时代展、汉唐文明展,每到一地,观者如潮。在国内,考古出土文物支撑起了大多数博物馆的展厅。
中国气派还表现在,进入21世纪后,中国考古迅速走向世界。当前,中国考古工作者在亚洲、欧洲、非洲、拉丁美洲的2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大量联合考古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