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再生性保护:嘉惠当代泽被千秋
纸虽寿千年,但长期束之高阁也实现不了传承和利用的价值。让古籍“活起来”,更要使之“传下去”。
一直以来,学者们都期待着将古籍善本尽快上网,实现数字化资源共享。盼望着,盼望着,近年来,很多传世稀少的刊本、钞本和孤本通过影印、点校、数字化等形式,得以露出“庐山真面目”,使中华文脉得以传承,实现了嘉惠当代、泽被千秋。
2016年搭建的国家图书馆“中华古籍资源库” 平台,已经累计发布古籍及特藏数字资源10万部(件),实现免登录在线阅览,极大地满足了社会公众对古籍资源的利用需求,改变了古籍整理研究的生态,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中华古籍资源库”是“中华古籍保护计划”的重要成果,目前在线发布的古籍影像资源包括国家图书馆藏善本古籍、《赵城金藏》、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等资源,总量超过2.5万部1000余万叶。2016年9月28日,“中华古籍资源库”正式开通运行,在线发布国家图书馆藏善本古籍影像10975部;2017年2月28日,在线发布国家图书馆藏善本古籍影像6284部;2017年12月28日,在线发布国家图书馆藏《赵城金藏》1281部、善本古籍影像1928部;2018年3月5日,在线发布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5300余号。
此外,中华书局的“中华经典古籍库”发布点校本古籍。上海图书馆、云南省图书馆以及镇江市图书馆,都积极将本馆的古籍实现数字化。云南大理国写本《护国司南抄》、元官刻大藏经《大宝积经》等特色古籍文献,也都实现了数字化。全国39家古籍收藏单位在线开放共享古籍数字资源超过两万部,受到业界广泛关注和好评。
1982年,任继愈先生曾写信给中央领导,提出采用微缩技术抢救珍贵历史文献。“时至今日,微缩技术安全性强、稳定性好,仍然是保存文献的重要手段。”杜伟生介绍,国家图书馆馆藏善本基本上实现了微缩技术的再生性保护。
2016—2020年,一批古籍影印出版成果也影响重大。完成《中华再造善本》(续编)出版工作,明代编、清代编、少数民族古籍编共计收录583种珍贵典籍。《国学基本典籍丛刊》累计出版91种619册;国家传统典籍整理工程推进长江、黄河、长城、大运河、“一带一路”古籍文献,历代海洋文献,石刻文献,徽州文书等古籍整理与研究,累积出版近200册;《中国古籍珍本丛刊》《中国古籍书志书目丛刊》《书目题跋丛书》《中华医藏》《中华续道藏》、“国家珍贵古籍题跋整理”项目有序开展,《孔子博物馆藏孔府档案汇编·明代卷》《广州大典》正式出版。
在时间的长河里,华夏文明传之无穷。古籍保护,任重而道远。(来源:光明日报;记者 刘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