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台海网 >> 生活频道 >> 文化 >> 文化大话堂  >> 正文

古籍保护这十年:让古籍“活”起来传下去(2)

www.taihainet.com 来源: 光明日报 用手持设备访问
二维码

国家图书馆研究馆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杜伟生在修复敦煌遗书。受访者供图

  2.抢救性修复:纸页其萎风范长存

  斗转星移,此去经年,那一纸繁华也随着时间的流逝褪去了当初的光鲜。字迹模糊不清、书页边缘破损,甚至在长年累月之后成为连体的一块“方砖”。在古书医生的眼里,片纸只字都是宝。既然是宝,又是带“伤”的宝,就得全力以赴去治。

  在古籍修复领域有一条规矩,修旧如旧。“就像《雅典宣言》倡导的那样,修复之后要保持整体的和谐一致。”国家图书馆研究馆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杜伟生说,为了修复特殊的古籍,需要找来颜色、厚度、手感等极其相近的纸张,以尽量复原。所以,现在国家图书馆古籍馆文献修复组有了自己的小型造纸作坊,工作室的年轻人自己造纸,以“贴补家用”。

  作为年轻的古籍修复师,崔志宾是幸运的。2013年走出校门进入国家图书馆古籍馆文献修复组工作的她,正好赶上国图启动清宫“天禄琳琅”专项修复项目。苦练两年基本功之后,崔志宾拜古籍修复专家朱振彬为师,开始实兵操练,加入“天禄琳琅”修复项目。2021年,历时8年,“天禄琳琅”修复项目终于大功告成,乾隆当年置于故宫昭仁殿的宋、金、元、明版旧书得以修旧如旧。2007年“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实施以来,这是最大的一次针对国图馆藏珍贵古籍的专项修复行动。

  据了解,“十三五”期间古籍修复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依托12家“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以点带面重点推进古籍修复工作,设立清宫“天禄琳琅”、云南迪庆州图书馆馆藏“纳格拉洞藏经”、山西宋辽金元珍贵古籍、山东《文选》等一批国家珍贵古籍重点修复项目,古籍修复总量超过370多万叶。国家图书馆、天津图书馆、宁波天一阁等古籍修复技艺,入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开展“古籍修复技艺进校园”“古籍修复技艺竞赛暨古籍修复成果展示”等活动,在全国掀起古籍修复技艺传承热潮。建设古籍保护科技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推动古籍高清摄影、古籍修复用纸抄造、古籍修复浸染、纸张脱酸保护等领域多项技术攻关取得重大突破,实现一批自主研发专利技术转化利用。此外,全国协同完成古籍修复设备、工具、材料的系统研制和配发工作,从根本上改变了古籍修复的基础环境,为开展古籍修复创造了条件。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相关新闻
激活数字服务平台,给古籍注入新的生命力

激活数字服务平台,给“养在深闺”的古籍注入新的生命力   古籍,即1912年之前经过刻印、抄写等方式所生产出版的图书和文献,用来传承文明、普及教育以及记载历史,承载厚重的历史和文化。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我们已完成普查的270多万部古籍中,仅有7万多部可供线上阅读,更多海量古籍文化资源亟待数字化,这也是当下古籍保护、传承与开放的重要课题之一。目前上海古...

乾隆的“天禄琳琅”藏书 80后跟着60后修好了

1月7日,国家图书馆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历时8年之久的馆藏清宫“天禄琳琅”修复项目取得圆满成功,正式结项。 《六家文选》修复前后对比。 国家图书馆古籍馆供图   也许还有人不清楚,什么是“天禄琳琅”?是书。那是一本书、一套书还是一屋子书?和很多清宫戏一样,故事要从乾...

广东省社科院珍藏古籍逾13万册 入选“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

记者29日从广东省社会科学院获悉,该院成功入选为“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并于近日举行了揭牌仪式。 广东省社科院珍藏的古籍 广东省社科院 供图   目前,广东省社科院珍藏的古籍总数超过13万册,其中不乏稀世罕见珍品,如元大德三山郡庠刻元明递修本《通志》、明正德刻本《清...

小胶片里存文脉 缩微抢救志传承

图为拍有古籍的缩微胶片。记者 陈雪摄/光明图片 “密度1.1~1.25、冲洗温度32℃、灰版1.35”。在写有这串数据的便笺下面,是一条黑白胶卷,从上面可以清晰地看到,胶片所拍的是一部古籍——在中国国家图书馆,这样的胶片存有超过2000余万拍(注:一拍为一张胶片)。 近日,记者从在...

长沙最年长古籍修复师 半世纪修书“复活”历史

打浆糊、拆书、补书叶、修书皮……在湖南图书馆古旧文献修复室,架着老花镜的师玉祥俯身案前给铜活字善本《古今图书集成》“治病”。原本残缺的古书页,通过他手中的修复笔轻巧挪移获得“新生”。 图为师玉祥用毛笔沾清水打湿古籍,方便修补。 杨华峰 摄   今年72岁的师玉祥是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