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图书馆研究馆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杜伟生在修复敦煌遗书。受访者供图
2.抢救性修复:纸页其萎风范长存
斗转星移,此去经年,那一纸繁华也随着时间的流逝褪去了当初的光鲜。字迹模糊不清、书页边缘破损,甚至在长年累月之后成为连体的一块“方砖”。在古书医生的眼里,片纸只字都是宝。既然是宝,又是带“伤”的宝,就得全力以赴去治。
在古籍修复领域有一条规矩,修旧如旧。“就像《雅典宣言》倡导的那样,修复之后要保持整体的和谐一致。”国家图书馆研究馆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杜伟生说,为了修复特殊的古籍,需要找来颜色、厚度、手感等极其相近的纸张,以尽量复原。所以,现在国家图书馆古籍馆文献修复组有了自己的小型造纸作坊,工作室的年轻人自己造纸,以“贴补家用”。
作为年轻的古籍修复师,崔志宾是幸运的。2013年走出校门进入国家图书馆古籍馆文献修复组工作的她,正好赶上国图启动清宫“天禄琳琅”专项修复项目。苦练两年基本功之后,崔志宾拜古籍修复专家朱振彬为师,开始实兵操练,加入“天禄琳琅”修复项目。2021年,历时8年,“天禄琳琅”修复项目终于大功告成,乾隆当年置于故宫昭仁殿的宋、金、元、明版旧书得以修旧如旧。2007年“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实施以来,这是最大的一次针对国图馆藏珍贵古籍的专项修复行动。
据了解,“十三五”期间古籍修复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依托12家“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以点带面重点推进古籍修复工作,设立清宫“天禄琳琅”、云南迪庆州图书馆馆藏“纳格拉洞藏经”、山西宋辽金元珍贵古籍、山东《文选》等一批国家珍贵古籍重点修复项目,古籍修复总量超过370多万叶。国家图书馆、天津图书馆、宁波天一阁等古籍修复技艺,入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开展“古籍修复技艺进校园”“古籍修复技艺竞赛暨古籍修复成果展示”等活动,在全国掀起古籍修复技艺传承热潮。建设古籍保护科技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推动古籍高清摄影、古籍修复用纸抄造、古籍修复浸染、纸张脱酸保护等领域多项技术攻关取得重大突破,实现一批自主研发专利技术转化利用。此外,全国协同完成古籍修复设备、工具、材料的系统研制和配发工作,从根本上改变了古籍修复的基础环境,为开展古籍修复创造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