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砖雕既有古典文化韵味又富有新意
“艺术是永恒的,一张画,一块砖,只要保存好了,它永远在那里。”作为年青一代的非遗传承人,刘挽云思考的不仅是将祖辈的技艺继承下来,还有如何在当今社会找到砖雕艺术存在的价值,让砖雕重新焕发生机。
因为是半路出家,而传统的手工艺缺乏系统的理论支撑,刘挽云决心去天津美术学院进修西方的雕塑技法。
在天津美院学习的时间里,她在坚持传统技艺的同时,也摸索着将一些西方的技法融入自己的创作中。她思考着让砖雕从凝固的建筑装饰走向生动的日常生活,重新回归大众艺术。刘挽云用青砖雕刻出了笔架、茶承、砚台等作品,既有古典文化韵味又富有新意。
为了让年轻人知道“刻砖刘”,刘挽云多次在天津大学、天津美术学院等高校开设讲座,这也给她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她不能只是一个手艺人,还要成为砖雕的研究者。
刘挽云走遍了砖雕艺术繁盛的甘肃、山西、北京、天津、江苏、安徽、广东等地。走访中,刘挽云得知,清代天津漕运发达,不仅带来了江南的货物,还带来了南方的工匠及工艺。漕运、海运的发达使天津聚集了众多富商巨贾,他们大修宅邸,效仿江南盐商以砖雕作为建筑装饰。1907年修建天津广东会馆,刘凤鸣作为砖雕工匠,与诸多来自广东的木雕工匠并肩工作数年,南方雕刻技法对年仅18岁的刘凤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刻砖刘”家族引领的天津砖雕,形成了南北兼容、层次丰富、雕镂细密等技法特点,尤其以“堆贴透雕法”为全国独有。
因为当年寻找青砖的经历,让刘挽云和山西、江苏、安徽等地的砖雕厂保持着联系,越来越多的砖雕界艺人知道天津“刻砖刘”有了女传人。当他们有需求的时候就会联系刘挽云,这样刘挽云就断断续续接到一些订单。她雕刻一个作品动辄两三个月,收入并不足以支撑生活,她就把以前收藏的书画拿去卖,用所得再去收藏全国各地的砖雕。
刘挽云还有一个计划,就是将“刻砖刘”祖辈的作品,用全息扫描的方式,把数据保存下来,再通过高科技复刻,这样可以将这些在岁月中风化的砖雕作品还原并保存下来。
身为女性,刘挽云发挥了女性细致敏感的洞察力,把传统砖雕融入现代生活,在传统技法的继承之上,打破砖雕作品的功能局限性,使砖雕不再局限于建筑装饰。她说:“我很庆幸自己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来源:光明日报;记者 刘茜 陈建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