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台海网 >> 生活频道 >> 文化 >> 文化大话堂  >> 正文

【民间绝艺】从屋檐到案头,“刻砖刘”重焕生机(2)

www.taihainet.com 来源: 光明日报 用手持设备访问
二维码

  让砖雕既有古典文化韵味又富有新意

  “艺术是永恒的,一张画,一块砖,只要保存好了,它永远在那里。”作为年青一代的非遗传承人,刘挽云思考的不仅是将祖辈的技艺继承下来,还有如何在当今社会找到砖雕艺术存在的价值,让砖雕重新焕发生机。

  因为是半路出家,而传统的手工艺缺乏系统的理论支撑,刘挽云决心去天津美术学院进修西方的雕塑技法。

  在天津美院学习的时间里,她在坚持传统技艺的同时,也摸索着将一些西方的技法融入自己的创作中。她思考着让砖雕从凝固的建筑装饰走向生动的日常生活,重新回归大众艺术。刘挽云用青砖雕刻出了笔架、茶承、砚台等作品,既有古典文化韵味又富有新意。

  为了让年轻人知道“刻砖刘”,刘挽云多次在天津大学、天津美术学院等高校开设讲座,这也给她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她不能只是一个手艺人,还要成为砖雕的研究者。

  刘挽云走遍了砖雕艺术繁盛的甘肃、山西、北京、天津、江苏、安徽、广东等地。走访中,刘挽云得知,清代天津漕运发达,不仅带来了江南的货物,还带来了南方的工匠及工艺。漕运、海运的发达使天津聚集了众多富商巨贾,他们大修宅邸,效仿江南盐商以砖雕作为建筑装饰。1907年修建天津广东会馆,刘凤鸣作为砖雕工匠,与诸多来自广东的木雕工匠并肩工作数年,南方雕刻技法对年仅18岁的刘凤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刻砖刘”家族引领的天津砖雕,形成了南北兼容、层次丰富、雕镂细密等技法特点,尤其以“堆贴透雕法”为全国独有。

  因为当年寻找青砖的经历,让刘挽云和山西、江苏、安徽等地的砖雕厂保持着联系,越来越多的砖雕界艺人知道天津“刻砖刘”有了女传人。当他们有需求的时候就会联系刘挽云,这样刘挽云就断断续续接到一些订单。她雕刻一个作品动辄两三个月,收入并不足以支撑生活,她就把以前收藏的书画拿去卖,用所得再去收藏全国各地的砖雕。

  刘挽云还有一个计划,就是将“刻砖刘”祖辈的作品,用全息扫描的方式,把数据保存下来,再通过高科技复刻,这样可以将这些在岁月中风化的砖雕作品还原并保存下来。

  身为女性,刘挽云发挥了女性细致敏感的洞察力,把传统砖雕融入现代生活,在传统技法的继承之上,打破砖雕作品的功能局限性,使砖雕不再局限于建筑装饰。她说:“我很庆幸自己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来源:光明日报;记者 刘茜 陈建强)

上一页 1 2下一页
相关新闻
科技赋能非遗文化 首件“数字化”越窑青瓷上线试水

百朵向阳花开越窑青瓷瓶 唯一艺术供图   中新网北京3月25日电 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越窑青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嵇锡贵创作的“越窑青瓷——百朵向阳花开”授权数字藏品,25日正式登陆数字艺术电商平台“唯一艺术”。该件数字藏品由杭州文化产权交易所提供,是杭州文交所...

重焕光彩的珐华技艺【组图】

3月23日,在山西省阳城县沙坡村,乔琳在制作珐华。   珐华,又名法花、法华,是集雕塑、绘画等多种艺术于一身的一种彩釉器,曾在山西东南部地区广为盛行。制作珐华需经过选料、捏制、上釉、釉烧等数十道工序,纷繁复杂。   “90后”女孩乔琳是山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乔氏“法花...

河北栾城:土布织造技艺助增收【组图】

3月22日,工作人员在石家庄市栾城区一家土布生产企业的作坊内赶制订单。   近年来,石家庄市栾城区大力发展非遗技艺带动乡村振兴,以当地特色非遗土布织造技艺为纽带,从产品设计、市场推广、农户培训到订单生产,实现“企业+工坊+农户”的产业链模式,带动当地居民就业增收。  ...

传承和传播“两翼齐飞” “互联网+”激活非遗生命力

24岁的黄杨伟是海南一名大学生,也是一名创业者。他在五指山市区开了一家非遗黎锦服饰店,除了卖黎族服饰,还会不定期线上直播讲解黎锦制品和黎族文化。图为黄杨伟(左)和外婆一起织黎锦。新华社记者 张丽芸摄   视频平台上,刺绣、漆艺、剪纸、油纸伞等非遗工艺品搭配生动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