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线上新销路
专家指出,非遗保护传承,重在融入现代生活、展现当代价值。非遗不是躺在橱窗里的展品,也并非束之高阁的技艺绝活,而是促进增收致富的“金钥匙”。
乔雪是宁夏银川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拓展项目“乔家手工皮艺”的传承人。她开设了账号“皮雕大师乔师傅”,通过短视频和直播展示手艺。据悉,乔雪已开展上百场直播,累计通过直播卖出超过300万元的皮艺制品。
贵州“80后”苗族织锦技艺传承人甘小芝创作的短视频深受年轻人喜爱。2019年,她开始录制教学视频,分享织锦知识,把独具特色的苗族传统服饰和玲珑精致的手包通过视频呈现在网友面前,一下子打开了新销路。
目前,一批新兴非遗品牌崛起,不少非遗传承人纷纷转型线上拓展市场。互联网拉近了非遗作品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让非遗技艺摘下“神秘面纱”,走进普通人的生活。借助互联网平台,可充分展示非遗文化与技艺,有助于非遗作品销售,让非遗品牌符合当下多样化、个性化、定制化的消费趋势和潮流,实现生产与消费的良性循环。业内人士指出,直播缩短了非遗产品与用户之间的距离,也让非遗产品的自我迭代加快,能及时知道用户喜欢什么、需要什么。
重庆工商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殷俊接受本报采访时说,在非遗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创新过程中,利用互联网和数字技术是大势所趋,既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消费需求,也能够让非遗项目“活起来”、让非遗传承人“富起来”。
拓宽非遗发展创新空间
目前不少短视频平台、电商平台等意识到非遗的巨大潜力,正充分运用技术和创意为传统文化赋能,让更多人了解非遗、走近非遗、爱上非遗。
据统计,截至2021年6月,中国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达1557项。为了帮助发掘非遗文化和市场价值,助力非遗传播,抖音平台发起“非遗合伙人”“看见手艺”等计划,通过加强流量扶持、官方培训、直播基地服务等,让非遗被更多人看见的同时,为非遗传承人带来更多就业机会,创造更多收入。
刘魁立认为,广大非遗人应与时俱进,充分运用电商平台,推动非遗更好融入当代生活,让更多人关注和消费非遗产品,尊重传承人的智慧和技艺,并从中感受非遗之美。
“非遗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创新需要并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王炎龙接受本报采访时说,非遗文化的生命力表现在传承和创新,做好价值挖掘和增值拓展很重要。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融合,给非遗文化带来更多发展的可能。新媒介技术的融合进一步拓宽了非遗传承发展空间,非遗保护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借助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优势。
未来如何进一步挖掘非遗的数字化潜力?殷俊建议,加快促进非遗品牌化战略,实现非遗的长久发展;合力搭建非遗全媒体展示传播平台,聚合各类优秀的非遗项目、非遗传承人,提高非遗影响力,有效提升传播质量和影响力。(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李雪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