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良渚博物院展示的现代稻谷和良渚遗址出土的炭化稻谷(右)的实物对比(3月2日摄)。
新华社记者 翁忻旸 摄
一把洛阳铲,直径几厘米到十几厘米,一次能插进数米深的地下。一颗遥感卫星,飞行在200公里到3.6万公里的太空,一次能拍到半个地球。现在,这两者都被用在考古中。 现代考古进入中国已有百年,考古技术与百年前不可同日而语。依靠洛阳铲和手铲挖出地下宝藏,符合人们对考古的传...
长期以来,国际学术界一些人认为,中华文明始于距今约3500年殷商时期。而良渚遗址申遗成功,意味着中华文明起源、国家形成于5000年前一事,终获“国际认证”。 为什么是良渚?良渚如何印证中华五千年文明? 中国著名考古学家、良渚古城遗址重要发现者刘斌近日接受中新社“...
良渚遗址以古城和水利系统名扬海内外,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但是在古城营建之前,良渚先民住在哪里?灿烂的良渚文明,源头又在何方?“早期良渚——良渚遗址考古特展”19日在杭州良渚博物院开幕,向观众集中展示了考古工作者探源良渚文明的最新成果。 11月19日,观众...
步入盛夏,即便是水网密布、植被茂盛的良渚古城遗址公园,也氤氲着腾腾暑气。一群专家学者仿佛穿越历史的浩渺云烟,赴一场“文明之约”。 图为良渚古城遗址公园。 张煜欢 摄 2019年7月6日,在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位于杭州的良渚古城遗址获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两...
书写良渚艺术展将启 献礼“良渚遗址”申遗成功两周年 主办方供图 以良渚刻符为创作主题的巨幅作品和以良渚城墙为创作灵感的书法艺术装置“千字石”即将于卢俊舟书写良渚艺术展上首次呈现,这将是原始的“文字”意象与与艺术家的抽象表达达成的一次跨时空对话,亦是“良渚遗址”申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