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图开“天眼”
2007年,东西约1700米、南北约1900米的良渚古城墙被全部找到,围合总面积约300万平方米,良渚古城整体面貌被揭开。
刘斌发挥想象:按照中国传统外郭内城的构造,良渚会不会也有外郭?外郭比内城更宏大,依靠洛阳铲去探,难度太大。
作为尝试,考古所首次利用GIS(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制作了遗址区域的数字高程模型(DEM),有了惊人的发现:挖了这么多年的莫角山宫殿遗址,以及大小莫角山、乌龟山三个高台,在模型中清晰可见。再看向城外,古城东南部外侧浮现一个长方形的结构体,北、东、南三面都有,环绕着城墙。接着迅速开展了墙体上的考古工作,古城外郭找到了。
所谓“数字高程模型”,通俗地说,就是把地图上相同高度的物体涂上相同颜色。这样,即使一道城墙断裂成分散的小段,因为基本高度一致,在图上就显示为相同颜色,所以就能清晰看出城墙脉络。
2020年10月,浙江杭州,游客在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内参观了解莫角山宫殿。中新社记者 王刚 摄
高科技探究古城兴衰
在良渚遗址考古与保护中心的地质考古实验室,藏品柜里存放着从附近山上采集的几乎所有石材样品。2007年古城城墙发现后,考古人员采集了这些样品,希望搞清楚当时人们从哪里采石,花多长时间,是怎么运输的。
“80后”的良渚第四代考古人姬翔是地质考古专家,读硕士研究生时就参与了良渚遗址的地质考古项目。
“这是为了研究良渚古城的生活生产方式和社会面貌,能大致了解到当时各地区的交流。”姬翔这样解释石头样本的用途。他们研究出的结论是,根据城墙垫石质地和形态对垫石进行分垄计算,当时城墙垫石是用竹筏运输的,并根据河道和采石点位置,还原了可能的运输路径。
“以前只能用肉眼看,大概判断像是从哪里来的,现在在红外、荧光检测设备之下,能够分析石、玉、土的化学元素和矿物结构,精细地比对。”姬翔说,目前发现的最远的岩矿,距离古城约100公里之外。
良渚遗址考古与保护中心设立了多个科技实验室,还与国内很多高校合作,复原了距今7000年、5500年、4200年、3800年等关键时点的较高精度的水文、地貌、气候环境。
这些研究为良渚古城的兴衰提供了线索:距今约4200年,杭州余杭盆地遭遇了持续性的大洪水,良渚古城从此销声匿迹,直到2000年后的战国时期,才重新有人类来此生活。
“现在技术手段更多,老先生以前把框架搭起来了,我们现在是往框架里面填充细节。”姬翔说。(来源:中新社《中国新闻周刊》记者 倪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