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台海网 >> 生活频道 >> 文化 >> 文化大话堂  >> 正文

从手铲到卫星,良渚考古何以反映考古学变迁?(2)

www.taihainet.com 来源: 中国新闻网 用手持设备访问
二维码

  竹签剥出惊世“王陵”

  良渚遗址冒了个头就沉寂了。1963年春,良渚第二代考古人中的代表人物牟永抗来到良渚附近的安溪苏家村,进行小规模发掘,只发现了陶片和半个玉琮。之后,发掘再次停滞。

  改革开放后,考古工作全面恢复,浙江省文物考古所成立,由于施昕更那本《良渚》报告,该所将良渚遗址作为工作重点之一。1981年,良渚考古重启,主持者是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专业的王明达。

  1986年5月31日下午,在良渚遗址一座名为反山的山坡上,考古人员陈越南从探方里清出一个土块,粘着小玉粒和漆皮。他小心地捧到领队王明达面前,王明达弯腰只看了一眼,立刻从1.6米高的隔梁跳进坑里,蹲在挖出土块的地方,观察了足足一刻钟。

  王明达按捺住激动,不敢用手铲,从装土的土箕上折下一段竹片,小心地剔去一小块土,又露出漆皮和很多小玉粒,再也不敢下手。天色暗了下来,他们悄悄用尼龙薄膜盖好,覆上泥土。这时雨点开始落下,他们把整个墓穴都盖好,冒着大雨跑回住地。这一晚,他们兴奋地喝了一顿酒,睡前不放心,还冒雨巡视了一圈。

  其后,反山高等级墓葬一步步从五千年的土层中剥离出来。当时技术非常原始,整个考古现场几乎不见现代设备。反山大墓的玉器多到惊人,几乎满满铺在墓底,没有下脚的地方。考古人员独创“土法”,把两根大毛竹架在坑口,悬四根绳索下去,绳索下端也系着两根毛竹,毛竹上搭着木板,就像铁索桥一样,人蹲或趴在木板上,往下探着清理。这次发掘,对玉器在墓内的原来位置、配伍关系、组合情况等有了全新认识,良渚玉器因此从单件研究扩展到组装件、穿缀珠、镶嵌件的研究,具有突破性意义。

  放眼全国,80年代是史前考古全面开花结果的时期。辽宁的牛河梁遗址、安徽马鞍山凌家滩遗址、四川的三星堆遗址,这些发现与良渚遗址的进展一起,推动了对五千年文明史的热烈讨论。

  反山墓发掘前一年,刘斌从吉林大学考古专业毕业,分配到浙江,他将成为良渚第三代考古人领军人物。

  “从反山开始,良渚考古‘开了挂’了。”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良渚第三代考古人王宁远说。此后30多年,良渚带给人们更多惊喜:1987年,瑶山祭坛及贵族墓地被发现;1992年至1993年,莫角山宫殿出土;2006年至2007年,古城城墙被发现,与良渚遗址首次发现、反山墓发掘并列为良渚考古三大里程碑。

2021年10月,浙江杭州,游客参观良渚瑶山遗址公园。该遗址是良渚古城遗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良渚文化早期重要的祭坛墓葬复合遗址。(无人机照片) 中新社记者 王刚 摄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相关新闻
为什么良渚文化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实证?

长期以来,国际学术界一些人认为,中华文明始于距今约3500年殷商时期。而良渚遗址申遗成功,意味着中华文明起源、国家形成于5000年前一事,终获“国际认证”。   为什么是良渚?良渚如何印证中华五千年文明?   中国著名考古学家、良渚古城遗址重要发现者刘斌近日接受中新社“...

聚焦“前古城时代”,早期良渚考古成果在杭展出【组图】

良渚遗址以古城和水利系统名扬海内外,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但是在古城营建之前,良渚先民住在哪里?灿烂的良渚文明,源头又在何方?“早期良渚——良渚遗址考古特展”19日在杭州良渚博物院开幕,向观众集中展示了考古工作者探源良渚文明的最新成果。   11月19日,观众...

五千年文明史何以再续光辉?专家:让良渚遗址走向世界

步入盛夏,即便是水网密布、植被茂盛的良渚古城遗址公园,也氤氲着腾腾暑气。一群专家学者仿佛穿越历史的浩渺云烟,赴一场“文明之约”。   图为良渚古城遗址公园。 张煜欢 摄   2019年7月6日,在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位于杭州的良渚古城遗址获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两...

书写良渚艺术展将启 献礼“良渚遗址”申遗成功两周年

书写良渚艺术展将启 献礼“良渚遗址”申遗成功两周年 主办方供图 以良渚刻符为创作主题的巨幅作品和以良渚城墙为创作灵感的书法艺术装置“千字石”即将于卢俊舟书写良渚艺术展上首次呈现,这将是原始的“文字”意象与与艺术家的抽象表达达成的一次跨时空对话,亦是“良渚遗址”申遗...

五千年文明遇上AR 杭州良渚古城提供可视化导览服务

图为游客佩戴AR眼镜游玩 良管委供图   9月30日,记者从浙江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理委员会(下称“良管委”)了解到,近日,良管委首次引入AR眼镜,用黑科技实现导览讲解功能,不仅给游览者提供了更丰富的信息,而且还拥有了更具吸引力的表现形式和叙事方式,充分展现良渚的文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