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复后的千手观音造像金光重现、熠熠生辉。新华网 韩梦霖 摄
一根手指的掉落
开启历时八年的抢救性修复
进入21世纪,矗立山崖千年的大足石刻群像,在长年累月的风侵水蚀下,病害多发。2007年的一天,一根手指的突然掉落引起了国家文物局对千手观音所遭受病害的极大关注。2008年,全国石质文物保护一号工程——大足石刻千手观音抢救性保护工程正式启动。
“当时共发现石质胎体风化、贴金层开裂、彩绘脱落等各类病害34种,可以说病得非常厉害,必须要进行手术!”陈卉丽回忆。
但如此大规模、综合性石质文物修复,国内没有先例可循,为此专门汇聚了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等10多家文保、工程单位近百名专家和技术人员联合“诊疗”。
据她介绍,整个修复工程前期研究花了三年时间,才编制出了修复方案,X光探伤、红外热像探测等现代科技也首次在大型不可移动石质文物修复中应用。
修复不只是技术的挑战,还是修复理念和原则的挑战。在陈卉丽看来,修复过程中一大难点,就是要找到文物保护、公众需求、艺术价值三者的平衡点。“文物修复最关键的一个就是真实性,这是原则,就行断臂维纳斯一样,残缺美是她的真实性。所以修复千手观音,我们必须坚持保留真实性的原则。”这样苛刻的要求,也让修复工作每一步都充满更大的挑战。
在攻克了一个一个难题后,经过8年的努力,2015年,修复后的千手观音造像金光重现,历经800多载沧桑风雨后以熠熠生辉的姿态再次展示在世人面前。
“这次修复开创了国家大型不可移动文物修复的先河,在我们国家文物保护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是大足的骄傲、重庆的骄傲,更是中国的骄傲。”陈卉丽说,修复工程也被评为第三届全国优秀文物保护工程。
千手观音的抢救性修复是大足石刻文物保护工作的一个缩影。“十三五”期间,大足区投入1.46亿元,实施17项岩体加固、渗水治理、本体修复等重大文物保护项目,有效遏制了石刻本体病害。大足宝顶山大佛湾水害治理一期工程,解决了几十年来“卧佛”渗水的老大难问题。川渝石窟保护示范项目——宝顶山石刻卧佛、小佛湾造像修缮工程,宝顶山圆觉洞、北山第168窟等多项抢险加固工程也正有序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