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台海网 >> 生活频道 >> 文化 >> 文化大话堂  >> 正文

河西走廊石窟提升“颜值”的颜料从哪儿来?(2)

www.taihainet.com 来源: 科技日报 用手持设备访问
二维码

  商贸融合的“中国色”

  我国疆域辽阔,地大物博,每个地区都有大量的颜料出产,满足了河西走廊地区石窟颜料使用的大量需求。如开凿于北凉时期的敦煌第275窟,四壁均以红色为底色,这种底色就是用红土实现的。同开凿于北凉时期的272窟中也有不少用红土来描绘背景的壁画。敦煌北魏时期开凿的石窟中也大量使用了红色作为背景色。

  根据壁画颜料检测分析结果,氯铜矿作为绿色颜料,在敦煌莫高窟石窟壁画及河西走廊十六国时期墓室壁画上都有发现。敦煌莫高窟早期壁画的绿色颜料以氯铜矿为主,再加少量石绿。敦煌研究院保护所研究员王进玉指出:“只有三分之一左右的洞窟使用了石绿,石绿和氯铜矿颜料实际使用比例应为1∶4。”

  龟兹(在今新疆地区)是胡粉、红土、绿盐、雌黄与雄黄的产地;塔里木盆地北缘、南天山的托克逊县硫磺山、西天山尼勒克地区的铜矿床、哈密市土屋铜矿床、吐哈盆地南缘——东天山地区铜矿床,是氯铜矿的主要产地;乌恰县境内花园铜矿、塔里木盆地西缘喀什凹陷等地则是孔雀石主要产地。

  由于新疆与河西地区的距离较近,又有丝绸之路联通,因而新疆各地所出的这些颜料,沿着陆上丝绸之路源源不断地输入到河西地区,在河西地区石窟中大量使用。

  丝路引来的“进口色”

  河西走廊地区石窟所使用的有些矿物或植物颜料,只产于特定地区,藤黄就是其中之一。藤黄是一种树脂制成的颜料,由于自然环境的限制,这种树生长于热带或亚热带地区。所以,藤黄大部分是从东南亚地区进口的。

  晋朝郭义恭所著的《广志》记载:“藤黄……据今所呼铜黄,谬矣。盖以铜藤语讹也,按此与石泪采无异也,画家及丹灶家并时用之。”美国学者薛爱华称藤黄为“中世纪中国画家大量使用的唯一的一种草本颜料”。

  在美国学者罗瑟福·盖特斯于1935年完成的第一份关于敦煌石窟壁画使用颜料的科学检测报告中就提到,藤黄是敦煌石窟壁画所使用的三种有机颜料之一;2008年,法国国立美术馆科学研究所在敦煌纸绢画和麻织物上发现了织物颜料藤黄、胭脂等。

  青金石矿藏在我国境内至今未发现,但其在克孜尔石窟、敦煌莫高窟和麦积山石窟以及中原地区的墓室壁画中都有发现,这也印证了青金石是沿丝绸之路由中亚传入西域再经河西走廊传至中原地区的。

  敦煌研究院前副院长李最雄指出,敦煌莫高窟早期壁画使用的绿色颜料所需的氯铜矿也是从中亚传入敦煌的,但到7世纪左右,氯铜矿在敦煌地区可能已有生产,不过“上述地区仍在继续传入”;唐代以前敦煌地区的朱砂和铅丹也随佛教从印度、阿富汗传入。

  同时,由于河西走廊与中亚各国的距离相对较近,运输成本更低,颜料商品的价格相对便宜,因而比中原内地的颜料更具有价格优势。此外,由于每个地区产的颜料品质不同,而品质的优劣会直接影响画面效果呈现,因此在财力可支撑下,绘画者往往会不惜代价进口上等的颜料。

  进口颜料丰富了我国古代颜料的种类。它们的传入,不仅丰富了色彩表现的手段,而且对于中国传统绘画与装饰艺术产生了较大的推动作用。虽然不少颜料都是将矿物质研磨成粉末直接使用的,但是仍有大量的颜料,如胡粉、密陀僧等需要经过较为复杂的工序人工制作出来,这些颜料制作方法的传入,扩展了中国人对于颜料制备技术及相关化学知识的认识,对相关技术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推动作用。

  “不同颜料的使用,除了产地等客观因素外,还与艺术观念有关,因而颜料贸易不仅是物质上的交流,更反映出中外不同艺术观念之间的交流、碰撞,以及相互之间的借鉴和融合发展。”姚潇鸫说。(来源:科技日报;记者 颉满斌)

上一页 1 2下一页
相关新闻
山西投资1亿元建设石窟寺保护与传承实验室

记者8日从云冈研究院获悉,石窟寺保护与传承山西省重点实验室落户云冈研究院,该实验室联合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北京建筑大学、上海大学合作建设,专注于石窟寺保护和传承技术、方向、标准等方面的研究和制定。   山西文化遗存众多,是全国闻名的文物大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数据显示,山西现有石窟寺244处,摩崖造像254处。   实验室计划投资1亿元(人民币,下同...

大足石刻博物馆“镇馆之宝”将在国家博物馆展出

记者从重庆市大足区获悉,“殊胜大足——大足石刻特展”将于9月17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北4展厅开展,大足石刻博物馆“镇馆之宝”释迦牟尼佛像等宋代至明清石质文物将亮相。   本次展览由中国国家博物馆、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委、重庆市大足区人民政府主办,展出时间为9月17日至11月17日,展出面积约1000平方米,展览文物数量共82件(套)。其中,宋代至明清石质文物66件...

台湾媒体走访河西走廊:找寻两岸读者“共鸣”

6天内重走古丝绸之路,途经甘肃河西走廊的武威、张掖、嘉峪关、敦煌四座城市,初次到访甘肃的《台湾导报》厦门分社社长彭后磷直言“震撼,且深深被吸引”,并试图借鉴该报此前策划的“寻找两岸同名村”的创意,在古丝路上找寻、连接两岸读者的“共鸣点”。   9日至14日,由甘肃省...

距今约1600年天梯山石窟大佛的脚,“康复”了!

经过一年多的保护修复,位于甘肃省武威市的天梯山石窟第13窟大佛足部抢救性保护工程日前完工,大佛足部获得“康复治疗”。   武威市天梯山石窟保护研究所所长刘智介绍,由于大佛建在强度不高的红砂岩上,加之地处黄羊河水库旁,地面及两侧岩体裂隙渗水严重,导致大佛足部、衣褶底部、两侧天王足部及天王脚下赑屃(音bìxì,塑像天王脚踩部分)泥层酥碱脱落,部分岩...

石窟寺数字化技术的运用

中国是世界上保存石窟寺文物最多的国家。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石窟寺保护利用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在2035年前完成重要石窟寺的考古报告出版工作”。   2012年,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受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委托,与须弥山石窟保护管理所联合开展第三次须弥山石窟考古。这次考古与此前最大的区别,就是数字化测量记录技术(即计算机三维建模技术)的引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