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师玉祥来到古籍阅览室翻阅书本。 杨华峰 摄
“脆化的书页揭不开,一触即碎,要检验技术功力,还要考验心律定力。修复《半霞楼近稿》我们用了近7个月时间。”作为湖南图书馆第一代古籍修复师,师玉祥修复了明刻本《古今韵会举要》《春秋经传集解》等珍贵古籍,记录工作的小结本堆成山。
古籍是数千年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保护古籍就是延续中华民族文化命脉。据中国国家图书馆统计,中国各公藏单位拥有古籍总量超5000万册,超1000多万册件亟待抢救性修复。培养相关古籍修复的专业人才迫在眉睫。
目前,中国已设立12家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建立12家国家古籍保护人才培训基地和1家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附设25家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所。“十多年前,中国从事古籍修复的专业人士尚不足百人,修古籍的人比大熊猫都珍贵。现在,中国有一千多名古籍修复人员,修复方式也多样化。”师玉祥说,古籍修复和其他传统手工艺一样,也面临失传的隐忧。
2016年,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湖南传习所正式在湖南图书馆揭牌成立,退休赋闲在家的师玉祥被聘为导师,开展古籍修复师带徒活动。去年,他还担任全国古籍修复技艺竞赛评委。
“古籍修复是一种手工艺,也是一种修行,一名合格的古籍修复师要静得下、坐得住、耐得烦、不畏难,还要掌握文化历史、图书馆学和古籍保护知识,希望更多思维活跃、有敬业精神的年轻人加入古籍修复队伍。”师玉祥说,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经常举办全国性的古籍修复培训班,带动更多青年人才加入队伍。
“我的徒弟里也已经有了‘80后’‘90后’。各地一些图书馆也与高校合作,联合开展古籍保护人才培养,为古籍保护研究输送新鲜血液。”师玉祥表示,他将竭尽毕生之技艺全力以赴为古书续命,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薪火相传。(来源:中新社 记者 唐小晴)